贖人不報銷遭夫子譴責
子貢是孔子門下一個有名氣的富家弟子,他在周游列國途中遇到了一位魯國籍奴隸,便自己出錢將他贖了出來。按當時魯國法律規定,若發現有本國人在他國做奴隸,公民只要能出錢贖回,贖金可由國庫報銷。但子貢自以為不去報銷才更顯得道德高尚,就當眾將“收據”撕毀,并聲稱自愿承擔一切費用,不向國家報銷。這一行為在當時引起轟動。隨后子貢回國去見孔子,自以為能得到孔子的贊揚;但孔子聽說他回來了,吩咐學生們說:“子貢來了你們要攔住他,從此我不想再見這個人。”子貢感到很委屈,于是他沖破阻擋,見到了孔子。孔子說:“端木賜(子貢的名)呀,你這樣做是一種過失。從今以后,魯國人就不肯再替做奴隸的本國人贖身了。其實你若報銷贖金,對于你的行為價值也沒有損害;但你不報銷贖金,別人就不肯再贖人了。”果不其然,子貢不領贖金的榜樣作用一經輿論傳播,造成了報銷贖金不道德的消極影響,愿意出錢贖奴者也越來越少了。
另有一件事恰與此相反。子路救起了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了。”因為一個見義勇為,一個感恩圖報,就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若按一般的道德觀念,子貢不領償金是高尚,子路接受贈牛是敗筆,但孔子卻能從影響社會風氣的長遠角度通幽洞微,畢竟私德不同于公德,個人的高尚行為只有為大眾所普遍認同,才能移風易俗、引人向善。將道德標準拔高到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必然使大眾離道德愈來愈遠。
[啟示]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企業應注意使樹立的勞動模范、業務標兵、創新英雄等典型人物能夠被全體員工認同,經過努力都能做到,避免榜樣標準過高產生負面影響;另外,少數優秀員工在關心企業、服務客戶、愛心助人、慈善捐贈等方面的高尚行為,都應以遵守企業的現行政策或規章制度為前提,必要時采取靈活變通的方式避開沖突。
富翁之死
有個富翁在急流中翻了船,爬到溪間的石頭上大喊救命。一個青年奮不顧身地蕩舟去救,但是由于山洪下瀉而漸漲的湍流使青年的船行進非常緩慢。
“快呀!”富翁高喊,“如果你救了我,我給你一千塊!”船仍然移動緩慢。
“用力劃啊!如果你劃到,我給兩千塊!”青年奮力地劃著,但是既要向前,又要抗拒水流的阻力,船速仍然難以加快。
“水在漲,你用力呀!”富翁嘶聲喊著,“我給你五千塊!”說時洪流已經快淹到他站立的地方,青年的船緩緩靠近,但富翁仍然嫌慢。
“我給你一萬塊,拼命用力呀!”富翁的腳已經淹在水中了,但是船速反倒愈慢了。
“我給你五萬……”富翁的話還沒說完,已經被一個大浪打下巖石,轉眼卷入洪流,失去了蹤影。
青年頹喪地回到岸上,蒙頭痛哭:“我當初只想到救他一命,但是他卻說要給我錢,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增加。我心想,只要劃慢一點點,就可能多幾萬塊的收入,哪里知道,就因為慢了這么一下,使他被水沖走,是我害了他啊!”青年捶著頭,“可是,當我心里只想救他、沒想別的時候,他為什么要說給我錢呢?”
[啟示]凡事唯利主義必然會毀掉“義”,從激勵角度看富翁之死可以說富翁是單純運用物質激勵將自己害死的。企業的發展需要“利”,更離不開以人為本的“義”。在激勵員工上也一樣,偏重于任何一方都會出問題。應當取義利統一的中道、以義取利,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結合起來,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摘自《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