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臉譜
林美:1963年出生,石獅市鴻峰環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福建省女商會副會長、第二屆海西新經濟英雄人物、石獅市政協委員、石獅市優秀女企業家
核心提示:垃圾處理廠,在普通人的眼中,那是一個令人望而卻步的地方:蒼蠅紛飛、臭氣四溢、污水橫流……
石獅市的一位女企業家,卻把垃圾當成了“寶貝”,投資3.5億元,建起福建省目前規模最大的一家垃圾綜合處理企業,也是福建省首個以BOT方式參與運營的垃圾處理項目。也是福建省目前唯一的垃圾焚燒處理熱電聯供和唯一的配置完整垃圾前處理(分選)工藝的企業。還是福建省唯一的利用該技術工藝處理污泥和唯一的處理填埋場舊垃圾的為民造福企業。
從村姑到女能人
“我從小就想經商,想離開農村”,林美說,16歲那年,她還在石獅農村務農,此后到鎮上的工藝廠打工。婚后,她又離家到城區開服裝店,賺點小錢后還開起了飯店,凌晨3點起床賣稀飯。
在上世紀80年代的閩南,商品經濟漸起。這期間,她先是在冷清的路段租下大量店面,待人氣稍旺時,轉手從中賺到不菲的差價。上世紀90年代初,泉州有很多服裝廠服裝庫存太多,“跳樓價”到處皆是。她就以遠低于成本價的價格,吃進幾萬套西裝,再轉手賣到外地,一天就可賺到兩三萬。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閩南的鞋服外貿生意紅火,她的貿易公司也贏利頗多,并在香港成立了鴻峰公司。這期間,她又介入當地的地產項目及福清等地市政工程建設,一步步壯大了公司資本。
轉行做垃圾處理
福建省石獅市環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簡稱鴻峰),位于福建石獅市東部的錦尚工業區。目前,鴻峰的總日處理能力達2000噸垃圾,成為福建省規模最大的垃圾處理廠,其獨有的熱電聯供、垃圾分選處理等多項工藝在福建省是首創。
“垃圾處理廠籌建7年來,林總都是很忙。”鴻峰的一位人士透露,做垃圾處理這行來錢慢,要是搞房地產,她早就賺了不知多少倍了。2002年,此時的林美,在泉企業家中已頗有名氣,除了設在香港的鴻峰公司外,在石獅當地還有幾處地產項目在運作,福建省也有多處市政基礎項目在建設。而在這之前,泉州、石獅兩級政府,面對城市工業化后的垃圾處理難題,決定以BOT形式進行垃圾處理項招商。“我常年各跑,知道垃圾處理產業的前景,得悉招標后就報名了。”林美回憶說,2002年5月份,鴻峰以多年的基礎設施建設經驗及企業綜合實力等優勢,從5家競標單位中脫穎而出。
中標后,石獅市的一位領導,也給林美下了“死命令”——盡快處理掉手頭的生意,專心把這個廠搞好。林美當場應允,此后就將市區的幾處地產項目低價處理掉,并逐漸淡出了貿易行當。
“轉行,面臨的風險太大,沒有專心撲在上面,肯定是做不好的。”林美說,創辦之初,她基本都往福建省和北京跑,請教專家和設備供應商,研究如何建廠,“一開始很難,專家談焚燒技術,我根本聽不懂,就把材料拿到手,通宵學,現在也成了半個專家”。
7年磨難終有成
建廠之初,林美宣布一個轟動一時的計劃。她計劃用8年時間,把石獅市遺留多年的80萬噸垃圾,從填埋場里分批挖出來焚燒處理,以消除污染隱患。
就在她全力推動這件“善事”的同時,一系列的危機迎面襲來。說起這段往事,林美幾度落淚。在籌備規劃之后的2003年7月,正值“非典”,業界對垃圾產業化變成迷茫,可從北京運來的第一批處理設備,卻悄然抵達石獅,這可把她急壞了。她說,若為了趕工期出效益,本可以悄悄地安排北京的工程隊進場,但萬一這些是帶著“非典”來,“那我就成了石獅的大罪人,我寧可緩期安裝”。于是,她在市里包了家酒店準備隔離工程人員。
工期這一拖就到了2004年。更大的危機來了,因種種原因,這套價值近兩千萬元的設備,卻達不到驗收條件。“調試、整改、再調試、再整改,反反復復了近一年”,她說,最終,北京下來的安裝工程師見交不了差,就拿走圖紙和核心電子元件,準備走人了。
“我攔住他們,哀求那些工程師留下來”,林美流著淚回憶說,工程師走了,這個廠就癱瘓了,“這是政府的項目,福建省內很重視,怎么能丟下來不管?”或許是被林美的責任心感動了,部分工程師留下來繼續研究整改。
但事情并未出現轉機,一邊是設備商催款,一邊是工期越拖越久。兩頭受困的林美,并沒有向命運低頭,她開始輾轉于北京、大連、寧波等地,請求各路專家幫助。被林美的責任心打動,各路老專家不計報酬,紛紛來石獅幫忙整改。此后,在福建省建設廳等多部門的支持下,經過鴻峰的努力,當地的垃圾處理逐漸正常化。
2006年,鴻峰再投資2.7億元,啟動了擴建項目,目前已投產,垃圾焚燒發電并網、熱電聯供給當地漂染企業、生活垃圾分類篩撿變廢為寶等一系列效益,為鴻峰的后繼發展注入原動力。
更令林美興奮的是,近期泉州市相關方面已論證,有可能把泉州市主城區的垃圾納入石獅鴻峰處理。“經論證后,我們的處理規模遠可以滿足需求,這將減少垃圾處理廠的重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