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
(一)
極目青郊外,
煙霾布正濃。
中原方逐鹿,
博浪踵相蹤。
(二)
櫻花紅陌上,
柳葉綠池邊。
燕子聲聲里,
相思又一年。
[注]
青郊:春天的田野。
煙霾:昏暗的煙云。這里指戰火,戰爭。
中原方逐鹿:語出《漢書·蒯通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指獵取的對象,比喻帝位或政權。此后就成為形容國家分裂、群雄角逐的成語。魏征詩云:“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此詩主要指的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勢力和袁世凱反革命勢力的斗爭。
博浪:《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的祖先是韓國人,秦滅韓以后,張良為了替韓報仇,曾經東往淮陽(今河南省淮陽縣)游學,從隱士倉海君那里聘請到一個大力士充當刺客。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游到陽武(今河南省原陽縣),張良和那個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今原陽縣東南),襲擊秦始皇。這里是指革命人民對袁世凱反革命勢力的斗爭,不涉及對秦始皇、張良的評價。
踵相蹤:踵,腳后跟,腳印;相蹤,跟隨,接連不斷,一個跟著一個。
紅陌:陌,田間小路。紅陌,泛指開滿鮮花的郊野。
相思:這里是期待、向往的意思。
[解釋]
這兩首詩都是五言絕句,作于1914年,是迄今所見周恩來最早的詩歌作品。當時,他年僅16歲,在天津市南開學校學習,不但學業名列前茅,且積極從事愛國進步社團活動,與幾位同學發起成立了“敬業樂群會”,創辦了《敬業》雜志。在他編《敬業》等刊物時,撰寫了許多社論、時評、紀實和文藝作品,有力地揭露社會的黑暗腐朽,以喚起青年和民眾的覺醒。這兩首五言絕句,載于《敬業》創刊號上。
周恩來在《春日偶成》的第一首詩中,以憂憤的心情,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控訴了袁世凱禍國殃民、鎮壓革命的罪行,且預感到革命人民必將奮起抗爭。后一首詩,則通過對祖國美好的自然景象的描寫,抒發了熱愛祖國和人民、追求光明和進步、時刻“相思”著革命的春天到來的熱烈感情。
1914年前后,中國正是竊國大盜袁世凱統治時期。在1913年3月國會召開會議前夕,袁世凱陰謀刺殺了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勾結帝國主義,非法簽訂善后大借款,并罷免江西、安徽、廣東等省的都督,派兵南下,挑起內戰。孫中山先生當即發動了反對袁世凱獨裁的戰爭(即“二次革命”)。由于反動勢力強大,討袁受挫,“二次革命”遭到失敗。袁世凱對革命黨人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中華民族陷入深重的災難,勞動人民繼續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