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成
咨詢專家:朱逞教授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內科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北京市兒童青少年糖尿病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兒童青少年糖尿病學組成員、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內分泌學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兒童糖尿病、生長障礙、性早熟、肥胖病等。
小文讀大學4年級時,確診患了糖尿病。
黯然神傷之后,小文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積極治療。但她開始為家人擔心起來。小文的媽媽在她出生前兩年患糖尿病,據說“開始時是2型,后來轉為1型”。小文想知道她患糖尿病是否受遺傳的影響很大?她的哥哥現在血糖有些偏高,他會不會也得糖尿病?怎樣做能避免呢?
小文最近有了男朋友。26歲性格開朗的她,想到未來的生活,心頭像有一片揮之不去的陰云。自己患糖尿病的事目前還沒有對“他”說,該怎么開口呢?如果將來她們結婚生子,孩子患糖尿病的幾率有多大?糖尿病會“傳男”還是“傳女”呢?
遺傳與性別
朱逞教授認為,鑒于小文講的情況——家庭中多發糖尿病,媽媽有,女兒有,兒子也血糖偏高,首先要排除“特殊類型的糖尿病”的可能,需要做一些遺傳方面的檢查。建議到有遺傳研究室的醫院去檢查一下,有關特殊類型糖尿病(如MODY糖尿病)的檢查能對病情的發展做出比較明確的判斷。
排除了特殊類型糖尿病的可能性,再明確是典型的1型或2型糖尿病后,就需要立即開始正規治療。
糖尿病在遺傳學上沒有男女差異,“傳男不傳女”或“傳女不傳男”的說法都是沒有根據的。親兄妹對糖尿病可以有同樣的易感基因。只有血友病、紅綠色盲這樣基因位置在性染色體上的所謂“伴性遺傳”疾病才是有性別差異的。糖尿病與此無關。
朱教授指出,小文的哥哥,應該采用并堅持科學飲食、合理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即使有發生糖尿病的可能,也可以延緩發病。
對于2型糖尿病前期的人,堅持健康生活方式大有好處,可以逆轉糖耐量受損的發展;對于潛在的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飲食、多運動對胰島細胞功能也有保護作用,能延緩發病。當然,如果真的有遺傳問題,不能避免其發病,健康生活方式將成為控制疾病發展的終生手段。
關于男朋友的困惑
朱教授說,青少年時期患糖尿病的小病友,隨著長大成人都會遇到談婚論嫁這個問題。隨著醫療技術的提高,糖尿病治療手段的進步,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經過治療,孩子們擺脫了疾病的魔爪,一天天地茁壯成長??墒情L大成人后,面對人生大事,他們承受著無形的壓力。
鑒于小文現在沒有對男朋友講明患糖尿病的真相,朱教授指出,通過接觸的眾多病友成長的經歷,建議小文將此事盡早說明為好。如果感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再說明真相,一旦對方不能接受,對自己和對方的打擊都將會比較大。
畢竟生病是一件人人都有可能遇到的事情,客觀事實如此。及早說明,如果能得到對方理解,在此基礎上能繼續發展感情,糖尿病就不再成為障礙。有的時候兩個人雖交往得很好,可是一旦說出患病的事,可能會遭到對方家人的反對。為了不破壞今后家庭和睦,也應該及早說明。
應該讓男朋友或配偶了解糖尿病,這不單是感情交流的問題,對健康也是有利的,可以彼此支持,互相照顧。
對生育的影響
糖尿病沒什么可怕,控制好的病友可以獲得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一樣可以生育。
朱教授說,當年在北京兒童醫院治療的許多小病友和她一直保持聯系,他們現在已經長大,不止一個已經結婚并生子,過著正常的生活。
類型不同的糖尿病對遺傳的影響大小不同。一些特殊類型的糖尿病具有明顯的遺傳性,所以說要做遺傳學檢查來排除。
2型糖尿病的遺傳風險比較高,一個家族中可以出現多個患者,子女受父母的生活習慣的影響也是“繼承”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朱教授指出,典型的1型糖尿病經治療控制良好,長大成人生兒育女后,尚未發現她們生的孩子有患糖尿病的。糖尿病的發生不是短時間的事,孩子到中老年以后出現糖尿病當然是可能的,但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1型糖尿病女病友,如果準備懷孕生孩子的話,首先要控制好血糖,達到滿意水平。否則容易發育成巨大兒。懷孕生子會給女病友的身體造成一定的負擔,所以要自己做好選擇,不能由別人拿主意。
現在醫學科技發達,糖尿病并不可怕。疾病,作為生活中一種不期而遇的事件,我們可以用各種手段控制,堅持治療就是了。
“2型轉1型”
據說,小文的母親先是“2型糖尿病,后轉為1型”。
朱教授說:不知她的這個說法從何而來,1型和2型糖尿病是不同的兩種疾患。有可能是媽媽患2型糖尿病后,胰島功能減退,開始使用胰島素了。經常有人誤認為這是“2型轉1型”,實際上這個概念不正確。
現在認為2型糖尿病開始時處于高胰島素和胰島素抵抗狀態,隨著胰島B細胞功能受損,逐漸衰退,最終可能完全衰竭,必須使用胰島素替代療法。這種情況并非“2型轉1型”。
糖尿病有潛伏期嗎?
朱教授說,沒有糖尿病潛伏期這種說法。
典型的自身免疫1型糖尿病可在發病前發現抗體陽性。如果有所擔心,小文的哥哥可以定期檢測GAD(谷氧酸脫羧酶抗體)、ICA(胰島細胞抗體)等相關抗體。
有研究認為,以自身免疫為病因的1型糖尿病,可以在發病之前,檢查出抗體陽性。但其預測價值并不肯定,可能要連續監測2年、3年,也可能要8年、10年;即使檢出,也難以確定多少年內會發病。因為其發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遺傳只是因素之一。
2型糖尿病的“潛伏期”與生活方式關系更密切。從糖調節受損——糖尿病前期(糖耐量異常,IGT)發展到糖尿病,其時間的長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采取的措施和態度,如果能改善生活方式,可以逆轉其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