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天
上海轎車30年的發展歷史,在當代中國歷史上,當然只是一個局部,卻是一個有代表性的,有象征意義的局部。
在上海,也是在中國,第一次和國外汽車巨頭簽訂轎車合作協議的1984年,上海市文聯和上海市作家協會總共只有一輛轎車,上海牌的。巴金先生和文聯作協的領導共同使用這輛上海牌轎車。因為有了中德合資的大眾汽車廠,一年多以后,作家協會才擁有了兩輛桑塔納轎車。現在,單位和私人的轎車已經把作協的院子擠得毫無余地了。不僅作協的院子,在上海,幾乎所有單位的院子、所有的居民小區、所有能夠停車的空間,都被各種各樣品牌的轎車擠占了。
僅僅過了25年!
前幾天在一個會議上和一位北京大學教授聊到汽車,他說,他從沒想到這輩子還會駕駛汽車,還會擁有一輛汽車。從貧瘠的年代走過來的中年人,老年人,都會有這樣的百般感慨。30年,中國就是以這樣的速度在發展,在前進,真叫做翻天覆地。但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是輕易取得的,有必要回頭看一看,想一想。陸幸生的紀實文學《世界是圓的》,就真切翔實記錄了上海汽車工業發展的艱辛歷程。
當年的汽車人,也是各行各業的創業者碰到的困難,在現在的年輕人看來,或許已經變得不可思議。那時候許多不可逾越的禁區,在今天已經成為常識;就像哥白尼的日心說曾經大逆不道一樣。讓常識越來越多,這是人類的使命;尋求真理,讓真理變為常識,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就變成了歷史。需要有人來記錄歷史,一點一滴地真實地記錄下來。能夠坦然面對歷史、真實記錄歷史的民族,才是聰明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他們會以史為鑒,在前進的路上耳聰目明。
《世界是圓的》就是一份時代的記錄,是一個大時代的記錄,這就是它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