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這是一個外國收藏家第一次無條件地向上博捐贈祖上的珍藏。
“海帆留蹤:荷蘭倪漢克捐贈明清貿易瓷展”于本周一起在上海博物館展出,97件青花瓷以一種樸素的美,和一種別樣的姿態,幫助人們想象300多年前,中國與歐洲進行貿易的場景,還有歐洲上流社會的生活情景。展覽結束后,上博陶瓷館里會多出一件18世紀制作的胡桃木大柜,專門用來輪流陳列這些瓷器。這樣的陳列方式是獨特的,也是上博開館以來的首次。原因只有一個:這批貿易瓷是荷蘭收藏家倪漢克先生捐贈的,那只胡桃木大柜是他專門用來陳放瓷器的。

1951年,倪漢克出生于荷蘭的阿登豪特。他先后在比利時、加拿大經營商業地產調查業,去年開始在上海工作,任一家跨國公司的上海分公司執行顧問。倪漢克的外祖父本·范·希斯是一位銀行家,早在上世紀20年代末就開始收藏包括中國瓷器在內的藝術品。從這個姓氏中可以得知,他是一位貴族。后來,倪漢克從父親那里得到了他名下的這批由景德鎮生產的貿易青花瓷,另一部分被歐洲人認為更加高級的五彩瓷則由倪漢克的叔父所有。倪漢克從小生活在熱愛中國文化的家庭環境中,對貿易瓷器情有獨鐘。倪漢克向記者說了一個例子,十多年前他搬到美國之際,他父親讓他隨身帶了兩件孔雀紋青花盤子,讓他與之生產感情并進行研究,由此他發現這兩個盤子是一套250頭餐具中的兩件,由一位名叫皮科爾的人在1725年定制的。由此證明,在18世紀,中國的生活用瓷已經成系列了。之后,他又從市場上獲得了同樣紋飾的三件孔雀紋瓷盤。
離開“沒有文化的美國”,回到荷蘭后,倪漢克對中國瓷器的研究已經到了相當深的程度,為了收藏從父親那里得到的這青花瓷,他還特地買了一幢1885年建造的老房子,凈高有4米,胡桃木大柜也是在此時購得的。“后來,我的精力都放在了中國外銷青花瓷上,因為一心想要延續外祖父和父親建立起來的收藏傳統,我又參加各種拍賣會,逐步將收藏品擴大了40%。我是一個機會主義者,看到自己中意的瓷器,認為它可以為我的藏品錦上添花,就會毫不猶豫地收入囊中。”倪漢克先生笑著向記者坦言。
他還向記者描述了這樣的情景:寧靜的夜晚,或者周末,他在胡桃木大柜前坐上一兩個小時,靜靜欣賞來自遙遠東方的青花瓷器,緊張的神經松弛了,一些業務上的難題也由此找到了解決的靈感。“前幾年,我賣掉了自己的房子,生活發生了改變,那么這批瓷器怎么辦呢?我考慮過將它們傳給我的孩子們,但現代居室都不高,陳列有困難。把收藏品分割成幾份也是可行的,但內心深處我還是覺得應該把三代人的收藏品完整地集中放置在某個可靠的地方。”
倪漢克來上海工作后,參觀了上博,為這里的文化環境、學術水平所折服,上博辦了幾個很漂亮的大展也促使他形成最終的想法:向上博捐贈這批藏品。
更直接的原因也許在于,他發現上博收藏的貿易瓷極少。倪漢克也許不知,作為中國一流的博物館,上博收藏了相當數量的官窯瓷,而對商品屬性很強的貿易瓷興趣并不大。甚至在民間,即使界定在20年前,收藏家們對外銷瓷還是有所輕看的,至少你不敢拿著外銷瓷在圈子里顯擺。而作為學術研究的話,就形成了標本的缺失。
倪漢克與上博不熟,也沒有朋友牽線,他就愣頭愣腦地沖到上博跟陳克倫副館長接頭。無條件捐贈的美事,當然讓上博喜出望外。倪漢克的誠意是:希望上博和中國的收藏家重視對貿易瓷的研究。而近年來,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隨著中國沿海地區大量載有外銷瓷器的沉船被打撈出水,隨著貿易瓷在國際拍賣會上價位的躥升,這一路貨也受到了重視。
上博李仲謀研究員對記者說:這是一個外國收藏家第一次無條件地向上博捐贈祖上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