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兵
50年代初期,海南只有35家小工廠,工業總產值僅僅4200萬元;而60年后的今天,僅僅2009年7月一個月,全省就完成工業總產值91億元!
如今,海南已經成為國際化、現代化的島嶼,海南的雄心已經跨越神州,走向海外,而國際旅游島建設將為海南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50年代初期,海南只有35家小工廠,工業總產值僅僅4200萬元;而60年后的今天,僅僅2009年7月一個月,全省就完成工業總產值91億元!
海口從一個濱海小城發展成為一個初步現代化外向型的中等省會城市,三亞由一個貧窮落后的小漁村變成了初具規模的國際化熱帶濱海旅游城市;博鰲亞洲論壇、粵海鐵路、東環鐵路、文昌航天基地,海南洋浦保稅港區、航權開放、“9十2”區域合作、規劃中的瓊州海峽跨海大橋、國際旅游島建設……如今,海南已經成為國際化、現代化的島嶼,海南的雄心已經跨越神州,走向海外,而國際旅游島建設將為海南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見證——火柴廠見證現代化工業的起步
一盒小小的火柴,一個時代的象征。如今,火柴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如同昏黃的油燈一樣,悄然退出市場。然而,海南現代化工業就從這里起步。
海口火柴廠從1955年誕生到1993年全面停產,留下了近半個世紀的歷史軌跡,經歷了計劃經濟時代的輝煌和市場經濟帶來的衰亡。海口火柴廠的廠房,已經變成了現在的昌茂清華園商品樓。但是,曾在這里留下汗水和青春的老人們回憶起那個火紅的年代,尤如一根火柴被擦亮,使他們可以重新看到那曾經多么耀眼的光芒,折射出那段曾經輝煌如今已泛黃的歷史軌跡。
今年已是82歲高齡的曾亞三老人,已經記不起是1955年的哪一天進入剛建廠不久的海口火柴廠了。就從那一天起,她成為了一名地方國營工廠的工人。從1955年進廠當工人到1985年退休的30年,是她腦海里永不磨滅的一段記憶。
雖然當時只有31.5元的工資,但國家工人身份的光環,還是讓曾亞三的心里有著幾分自豪和驕傲。在那個年代,能成為國家工人的,只有城里人和退伍軍人,他們的身份都很受尊重。“當時,只要進了工廠有了工人的身份都不愁嫁娶。”曾亞三老人樂呵呵地對記者說。那年曾亞三才25歲。當時工廠向社會招工,已有家庭的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并且非常順利的成了火柴廠的一名工人,“沒有考試也沒有找關系。”
全國上下熱火朝天的大力恢復國民經濟建設,每天早上7時,伴著大喇叭中傳來的激奮人心的全國各地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消息和革命歌曲,工廠的鐘聲響起,曾亞三就和工友們忙碌起來。那時候一天基本上要工作八九個小時,加上火藥的味道很大,有時候曾亞三會感到有點吃不消,但“國營工人”和建設新中國的自豪和激情,壓倒了一切困難。
“在我們工人心里,工廠比家還重要。”有一次,海口刮臺風,為了保護工廠的財產不受破壞,沒有任何通知,晚上8時,她匆匆趕到工廠,卻發現已經有二三十人在那里了。“那時候,大家的思想都很單純,也很統一,都是一門心思為了國家,為了工廠。”曾亞三說,那時候工廠很少放假,沒有周末,沒有假期,還要經常加班加點,但工人們毫無怨言,建設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激情時刻激蕩在內心。有一年大年三十的下午她還在上班,聽到廠外鞭炮聲響起,那時真的是歸心似箭,但她還是堅持到最后一班崗。
希望——農民可以吃到肉了
“當初真沒想到,自己家能分到那么多田。”回憶起60年前的往事,已經83歲的邱阿婆興奮地搓著因長年勞作而骨節突兀的雙手。海口解放那天,時年24歲的她沒有來得及穿鞋,便從自家的田埂上(當時的海口市城西路并不存在,還是一片農田。)跑進了歡慶解放的人群中,看著解放軍的隊伍向城市開進。從17歲披上嫁衣,這個土生土長的海南農婦家的稻田旁,曾經留下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也曾經留下過“國軍”驚慌失措的足跡,但這一次,人民解放軍帶來的是戰爭結束的消息。
解放之初,海南土改和社會主義改造搞得風風火火,邱阿婆家分到了30畝農田,半水半旱,這讓她高興得煮了一鍋白米飯。她盤算著去借一頭牛,趕在播種季節來之前,好好把家里的田翻一下,希望來年秋天能讓全家人吃上飽飯。但難題隨之也來了,她的丈夫為避戰事長年在外,當時生死未卜,一家老小6口人只有她一個勞動力,解決“肚子問題”自然成了她一個人的責任。但不管有多艱難,自己有了農田,今后的日子就有了盼頭。那時候,邱阿婆最大的夢想就是全家人吃頓飽飯。
邱阿婆說,當時帶著全家老小去吃“大鍋飯”是心酸的。純樸的農民們總相信公社里有吃不完的糧食,然而即使是趕上好年景,大家也只能在秋收之后喝兩個月沒多少米粒的稀粥,更多的時候,人們都不得不吃地瓜根、米糠、玉米梗和高粱梗。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邱阿婆最感慨的就是沒有一頓飯能吃飽。“家里種的幾株香蕉樹救了我們好幾次。”邱阿婆回憶說,那時家里的老人餓得沒力氣走路,她便把香蕉樹的樹心煮來吃。
由于難見葷腥,百姓普遍營養不良,時不時就會聽說誰開始浮腫了,誰家的小孩、老人肚子鼓起來了,而往往肚子腫大就意味著,這個人時日不多了。
1958年,邱阿婆終于迎來了盼望已久的豐收,她家的稻田畝產突破了400斤,雙季稻更是達到每畝近700斤的水平,那年,全家人吃了3個月的飽飯,一日三餐都是干的,家里養大的雞鴨交到隊上,不但能換到工分,還拿到了4.5元錢,逢年過節,她家的餐桌上終于看到肉了。
信念——種橡膠就是做貢獻
1951年初,在海南軍政委員會橡膠墾殖處領導下,建立了坡塘、南太、南橋、美文4個橡膠墾殖場和木排育種站。這是海南島歷史上建立最早的國營橡膠生產單位。1952年,華南墾殖局接管了這5個單位。
后來經多次整合,在今瓊海境內的坡塘和南太,與其它墾殖場一道合并為南太農場,后為東太農場;在文昌境內的美文合并到文昌,后為東昌農場;在陵水境內的南橋,合并了其它單位后,改為今天的南林農場。木排育種站后來合并為西流農場,現在又合并到西聯農場。
今年80歲的胡觀連,是在大學還沒畢業的時候,就被動員和選拔參加墾荒種膠大會戰的。他在1951年8月被選中,分配來到位于儋縣的木排育種站。
胡觀連記得很清楚,他們從那大到木排,是步行去的,走了3個多小時。
他們到時,已有臨高縣政府動員的農民工先期到達,并開始了開荒建苗圃的戰斗。當時條件十分艱苦,住的是茅草屋。沒有床,用木頭搭起架子,床板也是用木棍排起來的,人就在上面睡。開荒時沒有路,用刀開路。
育種育苗的同時,開荒和挖穴植膠的任務越來越緊。
那時的原始森林里,野豬、狼有很多。有時候它們來偷吃橡膠苗,大家輪番看護苗圃,還時常捕捉些野豬來改善生活。
最可怕的是毒蛇和大黃蜂,會致人死地。有一次胡觀連和幾位戰友被一群大黃蜂追趕,倉皇逃竄。最后他們想出辦法,點起火反攻,才得以脫險。
后來,胡觀連又先后被派往二場(今西慶一帶)、四場(今西聯農場)和六場(今新盈一帶),繼續帶隊開荒。從先期的測量,到砍樹,再到定標、挖穴和定植,他都參加。一畝地一般定植25到30株膠苗,一個林段100畝左右,中間還要空出防風林。
胡觀連不能忘懷一件事,就是走路太累了,他曾向一位瓊崖縱隊過來的干部,借馬來騎。借了好幾次,很過癮。
“那年月,艱苦是艱苦,也很累,但大家的心是熱的,干起活來勁頭十足。”胡觀連說,腰被壓彎了不喊累,手磨出老繭不叫苦,大家誰都不甘心落后,因為心中都有一個信念:發展橡膠是在為國家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