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立
跨國糧商在威脅著許多國家的糧食主權。他們在糧食國際貿易和轉基因技術的開發應用上,早已形成了寡頭壟斷。跨國糧商的運作模式,已經做到了“三個全”:全球化經營、全環節利潤、全市場覆蓋。
全球化經營,是指他們已經實現了產業鏈和公司發展戰略的全球布局,這使得他們的采購成本、研發成本、銷售成本等,可以達到全球最低。而在銷售市場和銷售價格上的配合,又可以做到產業利潤全球最高。
全環節利潤,是指他們的業務,貫穿了整個產業鏈,并采用參股、控股、聯盟、上下游整合等諸多方式,控制了從研發、投資、生產,到下游所有的加工、銷售等各個產業鏈條。既然控制了整個產業鏈條,他們的戰略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了,他們想打擊產業鏈條上的哪一個環節,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比如,跨國糧商在中國從2004年至今的4年多時間的幾次戰略組合,就使得中國丟失了大豆產業的主導權,原因就在于跨國糧商在大豆加工環節上對中國的企業開戰。大豆價格的降低,對跨國糧商而言,只是一個營銷環節的價格調整而已,但對只在產業鏈條的這一環節生存的國內壓榨企業來說,是致命性的打擊。跨國糧商實現了“巴西和阿根廷種大豆、美國賣大豆、中國買大豆”的全球化戰略后,賺取的是全環節利潤,而中國的豆農和豆企,分別只在生產和收儲加工這兩個環節上生存,輕而易舉就被別人攻城略地。4年之內,中國就由曾經的世界最大原產地國家,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2/3以上的大豆依賴進口,轉基因豆油占據了80%以上市場。這相當于別人是十項全能選手,而我們只是單項選手,卻不得已和別人進行十項全能競賽(整條產業鏈)一樣。
全市場覆蓋,就是指跨國糧商不僅做糧食、做種子,他們還在各類農產品與食品領域中經營。不僅做現貨,還做期貨。不僅做農產品,還做工業品,做金融投資,做地產投資,他們玩兒的是多樣化經營。多樣化經營,可以降低風險,也可以相互呼應。他如果想打擊現貨市場,那他利用期貨市場就行了;他如果想影響期貨市場,只用放出現貨市場中一面倒的風聲就行了。他們甚至可以游說美國農業部等政府部門,與之相配合,以達到公司戰略和國家戰略的雙贏。中國大豆產業的潰敗,已經從反面驗證了這種配合的威力。我們國家的許多人弄不清楚這些顯而易見的道理,看不到擱在脖子上的糧食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