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里
過去10年來,生物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世界早已經展開了一場類似核競賽,又遠比核競賽嚴重,比核戰爭隱秘的基因競賽和基因戰爭。
而轉基因在意圖控制人們的生存環境,控制人們日用的飲食,無人可以在這場戰爭中置身事外。中國也不可避免地落入了這場戰爭。
就轉基因技術而言,至少有七股力量已經聯合,形成一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同盟,從而凝結出一股強大的勢力,使得有害無益的轉基因技術發展成為當前一股不可抵擋的大潮。
其一,跨國糧商得利潤。跨國糧商在糧食國際貿易和轉基因技術的開發應用上,早已形成了寡頭壟斷。糧食政治在跨國糧商的全球戰略中,變成了政府和公司的配合。而其他國家,往往認識不到這些“陰謀”,稀里糊涂就做了甕中之鱉。
其二,外國政府得戰略。“糧食政治化”使糧食成為國際政治硬實力的一項標志。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就著手重塑糧食政策和世界糧食結構,不斷使用新技術來逐步控制世界糧食生產和貿易。在糧食商品化和糧食政治化的相互作用下,現在已經有不少國家由于引入了美國的現代農業技術、轉基因種子和化學肥料,導致其農業走上了對美國依賴的不可逆轉之路。
其三,地方政府得政績。雖然生物育種領域的轉基因技術使用,涉及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糧食主權,以及國家長遠戰略等,但這并不在地方政府的利益函數中。地方政府官員的主要動力,就是在短期內做出政績,尋求提拔。招商引資,是做政績的最佳途徑。
其四,中資公司得好處。中資育種公司,由于缺乏跨國公司的優勢,也難以在國內種子市場條塊分割、農戶小規模經營、產業鏈條未經整合的國內市場形勢下,獲得長足的發展。因此,當種子行業的跨國公司伸出“友誼之手”的時候,中資公司的管理層和雇傭,會因為短期內可以得到高額的收入和集約化、市場化、產業化平臺,會尋求合資、合作,甚至選擇被兼并,以得到短期的好處。
其五,科研院所得經費。以獲取研究經費和科研發表為目的的高校與科研院所的轉基因研究,并沒有動力與國家安全和國家戰略保持一致。諸多跨國糧商和跨國種子公司,已經在不少重點高校與科研院所,以資助研究、資助辦學,發放獎學金、舉辦會議、合作研究之名,俘獲了各大科研院所與科研人員,成為一個個為了研究經費、成功發表和生物試驗與商業推廣,而主動為其效力的731部隊。
其六,國家部門得租金。一些跨國公司的負責人揚言:中國開放轉基因的研究和推廣,是遲早的事情;中國認可并開放轉基因育種市場,指日可待。所以,跨國公司在這樣一個明確預期下,不斷排兵布陣。他們以直接和間接的利益交換,來換取國家有關部門和經辦人員的信任,從而不斷地攻城掠地。中國近些年在糧食領域、在轉基因研究上,已經不斷地在開放,在落入俘獲的落網。
其七,種糧農民得閑暇。轉基因種子會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一方面,轉基因處理后,作物會有抗藥、抗蟲等特定的抗性,會減少農藥、化肥以及人工投入,使得農民可以更加安心地出外打工,得到閑暇時間,以更多的農外收入來彌補農業收入的不足。另一方面,轉基因種子在出芽率、抗倒伏、結實率等方面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會帶來短期的產量效應,短期的種子廉價或者免費銷售策略,以及收成的回收加工策略,也會使農戶得到短期內的收入效應。從而會在短期利益的驅使下,主動采用轉基因種子,以獲得短期收益,最終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就像中國的大豆已經出現“劣豆驅使良豆”一樣。
上述7個利益集團已經自覺和不自覺地里應外合,形成一個轉基因農業發展的利益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