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磊
鄧小平的農業經濟思想內容十分豐富,他從重視農民利益入手,把農民積極性的調動和農民利益的滿足結合起來;把對農民利益問題的認識與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結合起來;把農民利益與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大局結合起來的思想,為我國農業經濟科學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對當前“三農”問題的解決,具有十分深遠的時代意義。
一、立足國情,把“三農”問題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位

鄧小平多次強調,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他認為,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業能不能發展,這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和農業的積累與支持,就不可能有國家的自立和工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和發展,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家的全面的現代化。只有近十億農民進入了現代化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廣大農村的落后面貌明顯改變,才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小平同志多次諄諄告誡全黨:“農業是根本,不要忘掉”、“農業問題要始終抓得很緊”。可以說,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是鄧小平農業經濟思想最基礎的內容。
“民以食為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鄧小平深刻分析我國的基本國情,認為人口多、耕地少,占世界10%的耕地要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13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只能靠自己解決。假如我國糧食生產出了大問題,任何國家也救不了我們。對于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放松農業生產,想靠大量進口糧食過日子,是不切實際的危險想法。鄧小平反復告誡我們,不管天下發生了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飽了肚子,一切就好辦了。這就十分清楚地說明,考慮中國問題,首先必須要考慮農業問題,這是一個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大問題。他認為,中國的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他指出,“中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農村,工業的發展,商品的和其他的經濟活動,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貧困的基礎之上”,他還認為“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農業發展了就不會拖現代化的后腿,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的問題就會解決。
二、改革農村經濟體制,給農民充分的經營自主權,尊重農民意愿,確保農民利益
鄧小平尊重群眾,時刻關注農民群眾的意愿。非常強調農民問題與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意義,明晰了以加強農業基礎,發展農業經濟,搞好農村工作來解決農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新思路。并以此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把農民問題當做中國最基本的問題、改革的先導、發展的基礎、穩定的根本。把農民問題與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聯系起來,認真總結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對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步驟、方法進行了深入思考。首先根據我國的國情和人民的需要,提出以農民個人利益取代抽象的集體利益,充分肯定了農民追求物質利益的合理性,把農民積極性的調動和農民物質利益的滿足有機結合起來。他說:“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假如只講犧牲不講物質利益,那是唯心論。”鄧小平摒棄了過去只重視精神而忽視物質利益的做法,提出重視物質利益,實行多勞多得,提倡一部分農民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理論。從理論和實踐上肯定了農民追求正當物質利益的合理性。
鄧小平尊重農民意愿,時刻關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尊重農民的意愿。“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恐怕要采取這樣一種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哪個地方比較輕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村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他在1980年《關于農業政策問題》中指出,發展農業生產關鍵是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就必須“從當地具體條件和群眾愿意出發,這一點很重要。”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指出:“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他毫不隱諱他的思想是從群眾中來的,并善于發現、總結和推廣群眾的聰明。另外他還認為,解決中國農業問題的關鍵是發展農村生產力,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民富起來。農業本身的問題,主要還得從生產關系上解決。明確指出:“農村改革的內容總的說就是搞責任制,拋棄吃大鍋飯的辦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鄧小平自始至終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作為農業改革和發展的主題。并由此開啟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偉大進程。
三、把農民利益與社會穩定的大局聯系起來,使農民利益的重要性在社會發展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大國,農民利益的實現和保護程度關系到中國社會穩定的大局。鄧小平指出:“中國有80%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80%的人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也是不行的。”“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可見鄧小平對農民在中國社會穩定中的作用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他指出了農民是影響中國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重要政治變量,其價值不可低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民主政治的發展,農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日益增強,他們的社會作用越來越顯著。要穩定農民,必須關注他們的愿望,滿足他們的利益。而農民對政府的態度,則取決于他們的利益是否得到應有的實現和保護。只有農民的利益不斷得到實現和保護,農民的積極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農民對政府的認同感和向心力才會增強,社會才能獲得穩定的根基。可見,鄧小平同志把農民利益從單純的經濟層面上升到政治層面來思考,把農民利益問題的解決與保護中國社會穩定的大局聯系起來,這對于正在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中國來說,其所蘊涵的時代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四、鄧小平農業經濟思想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新重農思想提供了精神營養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幾千年來實行的都是“以農為本”的重農主義,但鄧小平的重農思想和歷史上傳統的重農思想卻有著本質的區別。歷史上的“重農”以重稅為前提,實行的是剝農、奪農的重農政策。而鄧小平的重農思想則是從重視農民利益入手,把農民利益納入社會主義改革的范疇,建立以利益為核心的機制,既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又能使農民的利益得到實現和保護;既能使農民得到看得見的物質利益,真正地共同富裕起來,又能最大限度地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他的重農思想中所蘊涵的對農民利益問題的深切關注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新“重農”思想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審時度勢,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這是一個呼應新時期發展戰略統領全局的新提法,是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也表明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所奉行的新重農思想是把加強農業基礎、發展農業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放在新農村建設的首位,體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發展現代農業放在首位的發展目標和政策導向。針對農村發展中存在的諸多深層次矛盾,把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作為制定農村政策的首要出發點。以改革作為解決農民利益問題的最有效的辦法,在重農方面進行大膽的政策創新。如以工補農、工業反哺農業、取消農業稅、農村義務教育、合作醫療、農民社保試行等,通過重視農民利益,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來逐步解決“三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