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良
2009年8月8日,與云南省山水相連的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軍與緬甸政府軍之間發生對峙事件,造成當地局勢異常緊張,驟變局勢迫使大批緬甸邊民從緬甸東北部地區涌入中國境內。8月27日。果敢特區響起了槍聲,越來越多的緬甸邊民越過國境線進入云南境內。
人道主義大旗飄揚在祖國邊境線上
因緬甸果敢戰事,大量恐慌的邊民涌入云南境內,中國政府從維護兩國友好關系和邊境地區穩定的大局出發,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妥善安置過境邊民。28日,云南官方通報:截至當日凌晨,涌入中國境內的邊民約一萬人在中緬邊境地區設置了七個安置點,配備了必須的生活用品,提供了必要的醫療救助。采取了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
29日凌晨三點,我們到達與緬甸果敢特區相鄰的云南省鎮康縣城。距南傘百米之遙就是緬甸撣邦的第一特區果敢,黎明前的南傘小鎮格外安靜,雖然不遠處偶爾會傳來清晰的槍聲,但這座小城并沒有受到絲毫的打擾。
天剛蒙蒙亮。當我們試圖到祖國的邊境上去看看的時候,卻被據邊境線約一公里外的地方拉起的警戒線擋住了步伐。“為了你們的安全,請離開。”執勤武警戰士的話讓我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戰爭就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
從警戒線的位置遠遠的望去。我們看見一面五星紅旗和一面印有紅十字標志的旗幟,在晨風中輕輕飄揚。那里就是安置點了,因為不能進入,我們無從了解里邊的情況。我們從一位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口中得知,從有邊民涌入的那一天。紅十字會的旗幟就立在這里了。
據這位工作人員介紹,不光是南傘,凡是與緬甸接壤,有邊民進入的地方,如耿馬、滄源等地都能看到五星紅旗和紅十字保護標志。“我們中國紅十字會是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以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促進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為宗旨。”
當我們獲準進入安置點時,我們走遍了安置點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過境的邊民都有自己的被子床單,我們沒有從他們的臉上看到任何的不安。緬甸籍公民羅壯雄說,來到安置點前他已經一天沒吃飯了,“來到這里,中國政府工作人員給我吃的和用的。太感謝了。沒有他們,我真不知道怎么辦。”緬甸邊民李先生一家更是無法掩飾內心的激動:“中國政府給我們提供吃住和生活用品,還給我們的孩子免費治病。可是,我們的國家竟然在與自己的同胞開戰,感謝中國!”
這一幕幕僅僅是中國政府在處理“8.8事件”責任意識的一個個縮影。還有更多的鏡頭我們無法捕捉到,還有更多的感謝,我們沒有記錄下……
安定和諧的邊陲小鎮讓祖國放心
8月29日中午的南傘街邊的樹蔭下,有老人帶著孩子納涼的,也有三五人聚在一起談天說笑,偶爾也能看到路邊停著印有“果”字頭車牌號的緬甸汽車。南傘小鎮秩序井然,一派安定和諧的景象。
所不同的是,通往南傘口岸的國門路上拉起了警戒線。我突然想,如果不是因為戰爭,也許一大早就有果敢的邊民騎著摩托豐到這里來趕集買菜;如果不是因為戰爭,南傘的農民就能像往常一樣,將自家的雞蛋等農產品拿到果敢的市場上去交易。然而,因為緬甸果敢地區的戰爭,將這一切活動都陷入了停頓。
地處中國西南的云南省與緬甸、老撾、越南三國接壤,國境線長達四千多公里。位于中緬邊境的南傘小鎮,因毗鄰發生武裝沖突的緬甸果敢地區而受到關注。而這里卻沒有受到任何不安定因素的影響。我們同時了解到,不光是南傘口岸,瑞麗口岸、河口口岸、金水河口岸、天保口岸、磨憨口岸等等,每一個邊境口岸小鎮的各民族群眾團結相親,到處都是一樣的安定、和諧、有序。
據30日云南官方的新聞發布會稱,與云南接壤的緬甸果敢特區“8.8事件”發生后,云南省迅速啟動了邊境維穩機制:一是加強邊境管控,嚴密巡查防范,嚴守邊境口岸、通道和便道;二是加強力量部署,做好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復雜局勢的準備;三是做好安置勸返工作,及時選定安置點,調集食品、藥品、帳篷等物資,加強衛生、防疫等各項工作;四是做好群眾工作,發動基層組織,做好群眾思想穩定工作,不信謠、不傳謠,配合政府切實維護好邊境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有一個安定溫暖的家比什么都好
“我們擔心回去不安全,再等等看吧。”31日下午,緬甸方面傳來消息稱,果敢地區局勢已經穩定。有一些臨時居住在中緬邊境南傘安置點的緬甸籍邊民并沒選擇回國,雖然他們的大多數同胞已經路上歸國之路。他們對局勢的觀望,其實反映出的是對和平的渴望,是對有一個安定溫暖的家的企盼。
一名不愿公開姓名的緬甸果敢特區官員說,過去。在緬甸果敢地區當地不少民眾靠種植鴉片為生,吸毒、販毒情況一度猖獗。“這些陰暗的東西不但讓外界反感。而且同樣給當地社會造成不安定因素。但自1996年禁種鴉片以后,鴉片已經在當地基本消除了。我們很希望果敢特區能像我們的近鄰中國一樣和平穩定,大力發展經濟。”
“戰爭是任何人都不希望看到的。看到老百姓的慘狀,我也很難過、很痛苦。我希望果敢地區能迅速的穩定下來,讓百姓安居樂業。”該官員說,“誰不想過平平安安、舒舒服服的生活呢?”我們從這位官員的話語中感受到他對國家安定、人民安居的憧憬。
“回家的感覺真好!”這是韓先生從緬甸果敢地區跑回國后,對我們說的第一句話。29日,這名中國人隨著大批人潮來到邊境小鎮南傘。雖然是中國人,但他也被臨時安置在了便民安置點內。他說,自己在緬甸一家工廠工作。由于緬甸果敢地區發生政府軍與民族地區武裝交火事件,工廠關閉,他回到祖國。
韓先生介紹說。由于果敢地區發生戰事。自己存在銀行里的錢也沒能取出來,身上僅有幾十塊錢了。但在安置點里,得到了政府的妥善安置。他已覺得很滿意,“回到祖國就像回到家,這種感覺是說不出來的幸福。”
那些天,因緬甸果敢戰事進入居民安置點生活的人,不管是中國人,還是緬甸人。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有一個安定溫暖的家,比什么都好!
記者手記:云南維護邊疆穩定功不可沒
在中緬邊境采訪,令我們體會最深刻的就是“穩定”二字。我們從那位不愿公開姓名的緬甸果敢官員口中得知,當地農民對中國政府實施的替代種植很是歡迎。他稱:“現在許多果敢農民依靠中國政府提供的替代種植幫助,改種甘蔗、玉米、茶葉、橡膠、水果等,開始改變貧窮的面貌,有很多家庭都蓋了新房。”
過去。緬甸果敢地區和金三角地區大范圍的鴉片種植,導致大量吸毒、販毒人員的存在,不僅給當地社會帶來許多不安定因素,還給國際社會造成新的不穩定因素。區位與著名毒源地“金三角”毗鄰的云南省,也成為境外毒品流入中國的重要地區。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云南省與鄰國政府和地方組織在境外罌粟種植地區開展了替代種植。截至2008年,云南累計投資超過13億元人民幣幫助緬甸、老撾北部地區發展替代種植。
中國的穩定,不僅是中國內部的穩定,還與鄰國邊境的穩定休戚相關。“倉廩賣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現在,許多緬甸果敢民眾在中國政府的援助下開展替代種植,許多民眾擺脫了貧困面貌,他們開始向往富裕、民主、文明的新生活。這對邊疆穩定而言,不能不說是一件好事。我想,正是因為中國政府和邊疆云南的共同努力,才換來云南省多年來的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我想。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之際,作為邊疆多民族省份的云南省,各民族間“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欣欣向榮之景,就是對共和國六十華誕的最好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