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仁璘 李銀發 王 堅
它們有著莫西干式的發型,朝天的小鼻子,動人的紅唇,懾人心魂的眼神。這就是生活在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白茫雪山自然保護區的國寶——滇金絲猴。
9月3日一大早,我們沿著香格里拉滇金絲猴國家公園林間小道,穿越茂密的原始森林,去探訪這些自然的“精靈”。
“滇金絲猴只棲息在我國喜馬拉雅山南緣橫斷山系云嶺山脈的滇東北地區。”滇金絲猴救護站工作人員說,滇金絲猴是中國特有的一級珍稀瀕危保護動物,與大熊貓一樣被稱為中國的“國寶”。目前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及其鄰近地域有12個滇金絲猴種群。今天我們要探訪的,是生活在保護區最邊緣的猴群,約有120多只左右。
陽光已經變得炙熱,可依舊不見滇金絲猴蹤影。就在已經不抱希望的時候,拐過一道彎,在一塊平地上我們和猴群不期而遇,人與猴的距離不足5米。猴群看到陌生的來訪者,紛紛跳上高大的冷杉,警惕地看著我們。瞬間猴子的叫聲,樹枝、樹葉的摩擦聲打破了原始森林的寂靜。樹下的我們不知所措,人與猴四目相望,卻不能親近。
一陣混亂過后,看到沒有危險,猴群大大咧咧的“從天而降”。猴群通過“先到先得的原則”,分出了家庭界線。滇金絲猴家庭是典型的“妻妾成群”,只能有一只成年公猴,被稱作家長。取食時,總是家長占據中心位置,母猴則圍住一塊環狀領地。此時猴群就在我們身邊若無其事地喝水、覓食、嬉鬧。面對記者的鏡頭,這些猴子從容不迫,很有“明星”架子。大約10多分鐘后,吃飽喝足的猴群在一陣呼嘯聲中,攀上枝頭,如退潮水般退去,瞬間留下空空的山林。
“在過去,人和猴群想如此近距離的接觸幾乎是天方夜譚。”中國滇金絲猴保護協會秘書長呂丁全向我們介紹,過去在200米之外能看到滇金絲猴已屬比較幸運。這是因為過去還未禁獵時,在村民眼里,打死金絲猴與打死麂子、野豬沒有區別,所以金絲猴聞到人的氣味就跑了。
出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的,1983年保護區建立,但保護工作對社區群眾而言,不是一個單純的觀念問題,而是具體的生產、生活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保護區采用了“社區共管模式”,把社區建設發展和自然保護區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幫助社區開展修建水利、修路、建沼氣池、太陽能、用水泥板替代房頭板等項目建設,推廣科學種田和科學養殖工作。隨著社區經濟不斷發展。群眾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社區群眾生產、生活對保護區內自然資源的依賴性得到緩解。這些項目的開展,增強了社區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以及參與資源保護的責任心。
在保護區工作人員多年的努力下,目前保護區內滇金絲猴的數量已經從2000年的1000只上升到1500只,約占世界種群數量的70%。
把自然保護區看作“雷池”為保護而保護。不是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本意,沒有開發不可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只要是科學開發、科學保護,保護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據悉,香格里拉滇金絲猴國家公園將于今年十月開門迎客。香格里拉滇金絲猴國家公園區內擁有達摩祖師洞,千年銀杏樹王等主要景點。目前,香格里拉滇金絲猴國家公園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如門禁系統、景區公路、觀景棧道、觀光纜車、餐廳、酒店等旅游服務設施建設正在順利推進,塔城景區的門景系統、滇金絲猴救助中心、專家樓等設施建設已于6月初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