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1959年10月,臺灣空軍一架RB-57D高空偵察機被解放軍導彈二營擊落后,美蔣集團對中國大陸縱深的高空偵察暫停了兩年零3個月。此后,美國隱約覺察到中國正在西北大漠深處發展自己的核武器和遠程導彈。從1962年起,美國中情局指揮臺灣空軍駕駛U2高空偵察機竄入大陸,于是,在一場場防空戰斗中,中美之間展開了不為人知的高空電子攻防戰。
導彈游擊戰打下第一架U2
U2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高空戰略偵察機,它起初是美國為搜集蘇聯戰略情報而設計的。據說,美國那個時候90%的蘇聯戰略情報都是靠U2高空拍照得來的。1960年11月,裝備U2C高空偵察機的臺灣“黑貓中隊”登場了。
1962年1月13日,臺灣空軍飛行員陳懷首次駕駛U2對大陸進行了偵察。繼陳懷之后,“黑貓中隊”頻繁侵入大陸縱深,目標非常明顯,就是大陸西北的戰略武器研制基地。U2得到的大量情報使美國確認,在中蘇關系破裂后,中國的確在獨立開展核武器和遠程導彈的研發。
對于解放軍空軍而言,消滅U2,保衛我尖端戰略武器研發基地的安全就成了首要任務。1960年7月,中蘇決裂,蘇聯終止了合同,不再向中國提供薩姆-2型防空導彈,在導彈部隊規模和導彈數量有限的情況下,1962年6月,空軍大膽地向軍委請示并得到批準,突破地空導彈部隊只能固守一地的框框,從保衛北京的導彈營中抽調出一部分來開展導彈游擊戰,在U2飛機的航線上機動設伏殲滅敵機。
用這種地空導彈游擊戰,導彈二營于當年9月9日在江西打下了陳懷駕駛的U2飛機。這架被打下來的U2殘骸稍微完整些,國防部六院的研究人員在其中發現了被打碎的電子偵察設備,后來曾擔任四機部部長的國防電子工業老領導王諍聽說后如獲至寶,立刻要求國防科委某研究所將其復原。復原后發現,我軍多種雷達的波長和頻率都被其記錄下來,空軍高射炮兵指揮部技術處的年輕上尉田在津還聽出薩姆-2導彈制導天線雷達的掃描頻率信號也被記錄在內。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此后,地空導彈和U2之間的一場電子戰較量正式開始了。
成功對抗U2的電子戰設備
1963年,半年之內,3個架次的U2飛機在我地空導彈部隊設準了埋伏地點的情況下,靠飛“8”字、“U”字、“S”字幾度逃出火力網。據此,我空軍判斷,U2裝上了可以發現薩姆-2導彈的設備。在還無法了解這一新設備時,空軍機關的文綬、田在津等幾位技術人員通過測量、計算、試飛得出結論:在制導雷達打開天線捕捉目標后20秒內發射導彈,U2就來不及擺脫。
地空導彈營苦研苦練,硬是把蘇聯射擊教程規定的敵機距導彈發射中心120公里開制導雷達天線壓縮到了38公里,而制導雷達發現目標后需要8分鐘完成14個戰術動作來發射導彈,也被縮短到8秒鐘。空軍司令劉亞樓將這套戰法定名為“近快戰法”。1963年11月1日,依靠這一本領,地空導彈二營在江西上饒又擊落了一架U2飛機,飛行員葉常棣跳傘被俘。
在新擊落的U2殘骸中終于找到了能夠發現薩姆-2導彈的電子設備——美國人稱之為“第12系統”。文綬和田在津還發現了這一系統的缺陷——接收低于薩姆-2制導雷達脈沖重復頻率的信號時不報警。由此,幾位空軍的技術干部提出并落實了一套對抗“第12系統”的措施:在導彈發射前,先使用低于薩姆-2火控雷達脈沖重復頻率的其他雷達探測、跟蹤目標;導彈發射后,改用導彈自身的火控雷達來接替捕捉目標并制導。這樣,8秒發射導彈的“近快戰法”就提高為導彈發射3秒鐘后再打開制導雷達。劉亞樓將這套技術的前半部分命名為“仙人搭橋”,后半部分命名為“偷梁換柱”。
1964年7月7日上午,臺灣空軍罕見地一連出動了兩架U2和1架RF-101偵察機竄犯大陸沿海地區。設伏于福建漳州的導彈二營在已經升為副師長兼師參謀長的岳振華沉著靈活的指揮下,用新戰法,將竄入漳州的1架U2打了下來。國民黨空軍“頭號王牌”、數度獲得“克難英雄”稱號的李南屏,只在無線電里連喊了3聲“12號高頻燈亮起”就再無音訊,這讓海峽那邊指揮U2飛行的美軍顧問怎么也想不通:大陸空軍有什么導彈能飛這么快?
對抗戰中也吃過幾次虧
此后,屢戰屢勝的導彈二營也吃了U2新電子干擾裝置的虧。
1964年10月,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急于獲取中國核爆情報的中情局在兩個月內指使臺灣的U2出動了11架次。11月26日,1架U2經過在蘭州設伏的二營陣地,二營以熟練的戰法發射了3枚導彈,結果敵機竟逃脫了。
檢討戰斗失利原因時,北京軍區空軍技術處參謀張至樹向成鈞副司令員提出,很可能是U2飛機新裝了角度欺騙回答式干擾裝置。經研究,終于搞清了這種干擾裝置的工作原理:在“第12系統”報警后,飛行員迅速打開該裝置,發出一個欺騙信號沿著雷達的探測波束反傳回雷達,導彈的制導雷達瞄得越準,導彈就越打不中。
要破這個電子干擾,田在津參謀提出:使用照射天線就管用。照射天線是王錚領導的四機部針對“第12系統”研制的反干擾設備。很可惜,因試裝了照射天線的導彈一營在廣西設伏時打U2失利,有人把原因歸咎于加裝照射天線增加了負載,劉亞樓因此下令將其拆除。
成鈞副司令員聽了田在津等技術干部的建議,下令地空導彈部隊裝上照射天線實彈射擊檢驗,結果證明照射天線是有效的。1965年1月10日夜間,地空導彈一營在包頭設伏,用加裝了照射天線的薩姆-2成功擊落了黑夜入侵大陸的1架U2,飛行員張立義跳傘被擒。
這次戰斗后得知:U2飛機上新裝的回答式角度欺騙干擾裝置被美國人稱為“第13系統”。我軍則在U2殘骸中獲得并修復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子干擾設備。
后來,美國又改進了“第13系統”,讓它無需飛行員操作而自動發射干擾信號。田在津和張至樹則發現了干擾信號比真實回波信號滯后0.3個微秒的特點,據此冥思苦想設計出了一個去偽存真的電路,它被命名為“28號反干擾電路”。
1967年9月8日,在浙江嘉興,地空導彈十四營使用“28號反干擾電路”迅速準確地切除干擾信號,用“紅旗2型”國產地空導彈一舉擊落了國民黨飛行員黃榮北駕駛的U2飛機。至此,中國地空導彈部隊成為世界上擊落U2最多的一支部隊,而中美圍繞U2展開的電子對抗也成為冷戰中經典的電子對抗戰之一。▲(本文得到空軍裝備部的鼎力支持)
四十多年前,中國地空導彈部隊接連打下五架美制U2偵察機,圖為被擊落的飛機殘骸。
程 剛
美機更新設備騙雷達 我軍“研究殘骸”變戰法
環球時報200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