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歐美國家,知識界批判資本主義的聲音從沒有停止過,而馬克思主義始終都是西方學者用以研究當代社會的有力武器。但是,表面上的物質繁榮常常蒙蔽大眾的眼睛。因此,全球曾彌漫著一股崇拜資本主義制度的情緒。然而,自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國家批判資本主義的聲浪再次沖破象牙塔,引起社會各界的深切關注。
資本主義“挨刀”
今年以來,批判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大量論著充斥美國輿論界,其中有兩部著作特別值得注意:理查德·波斯納的《資本主義的失敗》和羅伯特·J·巴勃拉的《資本主義的代價》。
美國著名法學家、聯邦法官理查德·波斯納曾是美國自由市場經濟的支持者,但他同時身兼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教授,基于對美國經濟問題長期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在新作《資本主義的失?。?008年危機讓我們走進蕭條》一書中,波斯納明確指出,這場經濟危機是因為所有投資者和決策者的認真工作態度所導致的。波斯納認為,在經濟危機爆發之前,無論是美國經濟政策的最高決策人,還是每天面對市場的直接運作者,每個人都嚴格地恪守著自己工作的準則。波斯納在書中寫道:“他們既不是騙子也不是傻瓜,他們所犯的錯誤是制度性的錯誤,他們所犯的錯誤正是由我們金融系統的本質所決定的,而低利率和缺乏市場監控等外在因素恰恰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p>
今年8月,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羅伯特·J·巴勃拉先生發表了一部新作《資本主義的代價:理解市場動蕩,穩定經濟前景》。作為后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巴勃拉教授也清醒地認識到,已不能把這場經濟危機的爆發歸咎為某些個人的責任,而是要從西方資本主義現行經濟制度中尋找原因。巴勃拉說:“并不是說我們相信的這些人大錯特錯,而是我們信奉的這個經濟模式很有問題。2008年發生的事情明確顯示:把自由市場原則奉為法寶,結果就是走進災難?!?/p>
巴勃拉試圖用最簡單的定義說明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存在的致命弊病,那就是:“長期的經濟繁榮誤導投資者豪賭一把,而眾多冒險者可以把無數小失誤積累成一場大禍。”巴勃拉雖然對冒險投機的投資者們網開一面,但對美聯儲兩任主席格林斯潘和伯南克卻大加鞭伐。他認為,作為經濟政策的最高決策者,對市場上漲所作的應對措施應和市場回落時所作的措施同樣迅猛,否則后果不堪設想。不過,巴勃拉同時堅信:“2008年的浩劫絕不證明我們應該向左轉,因為這些冒險家們同樣也是自由市場經濟發動機的重要推動者?!笨梢钥闯觯筒瑯記]有擺脫他們這一批西方經濟學家的共同局限:雖然發現了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的問題,他們卻拿不出更為行之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馬克思作品非?;?/p>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馬克思的名字從沒遠離過西方公眾的視野。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全球再次掀起閱讀馬克思著作的熱潮,馬克思作品的出版一波接著一波。
2008年正值《共產黨宣言》160周年誕辰,美國克里特斯貝斯出版社隆重再版這一世界名著,開啟了馬克思著作暢銷的熱潮。緊接著,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資本論》成為今年西方媒體的熱門話題,歐洲媒體傳出記者發現法國總統薩科齊、德國財政部長施泰因布呂克閱讀《資本論》的消息,甚至還有報道說羅馬天主教皇本篤十六世也稱贊《資本論》“分析得深刻”。在馬克思的故鄉德國,《資本論》的銷售屢攀新高,銷量從每月的十幾本漲到數百本。出版社經理卓恩·舒特拉姆波夫告訴路透社記者:“銀行家和公司經理們都在認真閱讀《資本論》,因為大家想搞懂最近發生的事情。”
世界最大出版社之一的企鵝出版社,在今年推出了《卡爾·馬克思新聞作品選集》。出版社在介紹中寫道:“這本全新的選集覆蓋了馬克思筆下關于階級問題和世界形勢的大量主題,他對于19世紀的鮮明洞察表現了他的社會良知,而這種良知直到今天仍能給我們以啟示?!睍邪R克思自1852年到1861年間住在倫敦時為當時世界銷量最大的《紐約論壇報》撰寫的大量文章,涉及到當時英國的政治經濟現狀、社會貧困問題、美國販奴交易、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主義者的斗爭等各種題材。最引人注目的是,選集在顯著位置收集了馬克思撰寫的9篇關于中國的文章,文章揭露了英國殖民侵略者在兩次鴉片戰爭期間對中國人民實施的暴行。
在西方再版馬克思著作的熱潮中,美國的斯德林出版社也不甘示弱,最近該出版社預告將在明年1月推出美國著名馬克思研究學者彼得·辛格撰寫的《馬克思傳略》。新書共分10個章節講述馬克思的人生經歷和學說理論,作者在前言中說:“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馬克思猶如一位世俗的上帝,他的作品就是真理和權威的源泉?!毙聲臉痈逡呀浀玫轿鞣皆u論界的稱贊,美國著名學者、舊金山大學教授彼得·麥肯威爾盛贊此書“簡要、清晰、出色地概括了馬克思的生平和學說,代表當今世界對于馬克思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且對于受傳者的評價非??陀^、公正”。
重新發現恩格斯
無論在生前還是身后,另一位偉大的革命導師恩格斯似乎總被馬克思的身影所遮蓋。一個多世紀以來,這種誤解似乎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至于在馬克思的傳記汗牛充棟時,研究恩格斯生平的人可謂鳳毛麟角,直到今年英國作家特里斯特拉姆·亨特推出的《馬克思的大將: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革命生活》,彌補了這一缺憾。
此書厚達430頁,詳細記載了恩格斯革命生涯的全部歷程。作者亨特為寫此書,查閱和走訪了許多與恩格斯有關的資料和地點,包括位于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個偏僻小城——恩格斯城。大量以前不為人知的恩格斯的生活細節被公之于世,其中兩個方面獲得評論界的肯定。
全書通過對恩格斯打獵、品酒、閱讀文學等的詳細描寫,展示了恩格斯對生活的熱愛。書中也大量表現了恩格斯對其戀人、一個未受過教育的愛爾蘭貧民的女兒瑪麗·彭斯的真摯情感。當然,書中對恩格斯與馬克思的友情著墨最多,真實反映了這兩個當年在巴黎街頭比酒劃拳的毛頭小伙子怎樣一步一步締結出兩個偉大革命者的真摯友情,形成“人類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友誼”。同樣,恩格斯對馬克思的友愛還反映在他對馬克思子女的關懷上。馬克思逝世后很久,年事已高的恩格斯還精心安排著馬克思后代的生活。在亨特的傳記中,恩格斯已經從傳統形象中的馬克思的助手,還原成一個真實的、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滿腔激情幫助馬克思創立革命學說的人。
同時,作者也通過研究發現,當馬克思還局限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而尚未覺察出發動一場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性時,恩格斯就已經是革命的堅決鼓動者了。亨特的這本恩格斯新傳揭示:沒有恩格斯,很可能就沒有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核心理論,當然也不會有后來馬克思主義對于人類世界的改天換地的影響?!?/p>
本報特約記者 嘯 慷
傳統體制接受解剖 革命導師重獲追捧
環球時報200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