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生明
數字出版迅猛發展,改變業態,已然眾所周知。
數字出版怎樣贏利,各行其是,自然眾說紛紜。
數字出版星火模式,燎原可待,期然眾人拾柴。
很多人覺得目前數字出版不能贏利,我以為是操之過急。新舊出版業態的轉換,有一個此消彼長或者互動增長的過程。而且,看數字出版是否贏利的參照系和對比物必須改變。數字出版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虛擬經濟為背景,既不能參照機器生產和傳統經濟的贏利觀念,也不能對比圖書報刊的大眾傳播的銷售業績。
且不說數字化產品賺錢的東西比比皆是,也不說虛擬經濟造就的億萬富翁成千上萬。就說相對滯后的數字出版領域,能夠做到創新和賺錢的單位明顯越來越多。
很多人覺得目前數字出版需要模式,我以為是自誤誤人。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貴在創新。而創新事物沒有固定模式甚至要求打破既定模式,所謂模式是為了教學研究需要的事后總結,即使數字出版形成一些范式也會不斷變化,因為數字出版的任務就是改變傳統出版業態。
我國數字出版并非始于今天,從印刷革命-電子出版-網絡出版-復合出版,幾十年的經驗教訓已經說明,按照模式化的思維和方法來指導創新實踐,不是畫地為牢就是錯失良機。例如我們長期依據載體模式來劃分出版業務,音像產品萎縮音像出版社就完蛋,電子出版物被盜版電子出版社活不長,網絡出版沒有載體出版社沒法干,復合出版跨越載體出版社在觀望。于是,數字出版越來越成為非出版單位的施展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