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民是河北省雞澤縣吳官營鄉劉莊村人。他從事養鴿事業完全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1999年,因嘗試多個工種均未成功的孟建民成天悶悶不樂,這時工友閆雙印送來一對鴿子讓他喂養解悶。可讓老孟沒想到的是,這對鴿子第一年就繁殖了8對。一天,一個小商販進村收購鴿子,正缺錢的老孟便賣了14只,共收入80元。
就是這最為平常的一次交易,再次喚醒了老孟埋在心底多年的致富夢。他想:要是多養些種鴿不就可以致富了嗎?說干就干,老孟把新孵出來的雛鴿全部留下做了種鴿,很快養鴿規模就達到200只。但致富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一年下來,老孟一清算卻沒有賺到錢。原因是辨認不出鴿子的公母,連鴿子需要一對一配對都不清楚,致使很多鴿子沒有配上對,繁殖率低下。
但老孟沒有氣餒,為了學習養鴿技術,他聘請養鴿能手做顧問,虛心學習,不斷摸索。不久,種鴿配對率、繁殖率和疾病防治能力大大提高,即便是禽流感嚴重期和養鴿不景氣的年份,老孟都能獲得較好的收益。
俗話說:藝高人膽大。有了養鴿技術和實踐經驗的孟建民,2007年開始了規模化養鴿,這年他養了200對,獲利15000元。去年他養了500對,盈利40000元。今年他又擴大了養殖規模,達到了750對,成為雞澤縣最大的鴿子養殖戶。
近日,筆者再次來到孟建民的養鴿基地,遇到商販上門收購乳鴿。商販說:我們每天串村收購三四百只乳鴿,每個星期來建民家收購一次,一次可以收購150只左右,一只13元,一個星期他就可以獲得毛利2000多元。老孟微笑著數著賣鴿的錢,高興地說:真沒有想到,十年前工友送給我的一對解悶鴿,如今成了我家的“聚寶盆”,按現在出窩情況計算,今年少說也能賺個六七萬元。鄰居老劉說:“在建民的帶動下,目前我們這個只有幾百口人的小村莊已有十來戶正在試養,還有許多返鄉農民工慕名前來購買種鴿和學習養殖技術,我看建民的鴿子不單是他家的‘聚寶盆,很快也將成為周邊村莊養鴿戶的‘聚寶盆!”(河北 邢銀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