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巨峰 張桂鳳
幾年來,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優化,以及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一方面,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極大地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另一方面,農村還有大量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冷靜分析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狀況及影響轉移的制約因素,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流動,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抓好勞動力轉移培訓
訥河市是一個農業大縣,也是一個勞動力資源大縣。市委、市政府認真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項目,著力構建“政府推動、部門監管、學校主辦、農民受益”的工作機制,整合培訓資源,廣泛宣傳引導,創新工作載體,強化服務措施,加強組織領導,大力促進技能培訓與轉移就業,不斷做大做強勞務經濟。2008年全市外出務工勞動力達到14.5萬人,當年農民人均增收1 802元。此外,大批外出務工人員還帶回了大量的信息、技術、項目。僅近幾年,全市回鄉創辦企業、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就有18人,投資總額達800多萬元??梢哉f,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是促進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是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的有效方法;是促進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的必由之路??偠灾?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選擇。
二、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必須解決二個關鍵問題
一是搭建服務平臺。保障農村勞動力在轉移中走向富裕。要加強宣傳,營造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濃厚氛圍。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信息閉塞的問題,要采取多種形式發布就業信息,確保就業信息暢通,通過宣傳引導、收入對比、維權承諾,讓農民對外出打工動心、稱心、放心。要送崗到家,確保農村勞動力求職有門。要建立崗位資源信息庫。將用工信息分門別類統統錄入微機,實行市、鄉鎮、村三級聯網,農村勞動力不需要四處奔波,到處碰壁,在網上便可找到自己需要的崗位。同時,政府還要定期舉行勞動力轉移培訓現場招聘活動,在農民家門口傳遞用工信息、搭建就業金橋,幫助勞動者開辟就業捷徑。要維護權益,保障農村勞動力轉移無憂。為了從根本上消除農村勞動力務工求職的顧慮,要建立就業輸出體系,實行就業、權益保護一條龍服務。對于拖欠克扣農民工資、不簽勞動合同等侵犯農民工權益的行為,制定預防措施;同時幫助外出打工農民在人員比較集中的城市,建立“同鄉會”、“服務站”,協助勞動部門對侵害農民工權益的事件,確保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順利進行。
二是狠抓技能培訓。讓農村勞動力靠提高素質實現轉移就業.轉移農村勞動力,提高勞動者素質是關鍵。我市有26萬農村勞動力,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就占了30%,沒有接受技能培訓的接近89%。文化程度低、職業技能缺乏已成為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問題。因此,要教育引導農民,積極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切實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引導,加強招生的宣傳組織,加強對困難農民的財政支持。要加大資金投入,建好培訓基地。要充分發揮培訓基地的作用,以政府投入為主,動員社會力量,把培訓基地建設好,讓培訓學員真正在基地能夠學到真本領,到工廠就能夠順利上崗。要建立農村職業培訓與勞動力轉移的銜接機制,根據勞務市場和用工單位的需要,合理確定培訓專業和培訓規模,進行有針對性、有計劃性地培養輸出,力爭培訓一個轉移就業一個。
三、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必須注重工作方法,做到真抓實干
客觀地說,幾年來的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工作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大舉措。因此,我們必須履行職責,講究工作方法,真抓實干,在企業和農民之間架起一座金色的橋梁,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規模的轉移。
一是政府推動與市場運作的關系。政府應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著重在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培訓教育、創業環境、維權保障等方面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同時,大力發展勞務中介組織,形成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勞動力轉移社會化服務體系。
二是技能培訓與轉移就業的關系。培訓是手段,轉移是目的。農民工有了一技之長,既能方便找到工作,又能獲得較高的工資待遇。必須抓好農民工的培訓。既要根據用人單位的需要,抓好就業技能訂單培訓,又要開展基本常識,法律維權知識的培訓;既要抓好長期、中期、短期培訓,實現及時轉移,又要著眼長遠,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本領,實現適時轉移,使之長短結合,持續發展。
三是外出就業與鄉村發展的關系。要充分關心和解決好外出務工人員的留守老人、婦女、兒童生活不便、生產有困難、上學不放心等問題,讓外出農民放心務工;要建立和健全依法、自愿、有償的機制,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使外出務工農民的土地向大戶集中,實現適度的規模經營,讓在家種田的農民也能提高收入;要積極引導回鄉投資創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更好更快地發展家鄉經濟,促進城鄉共同發展?!?/p>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