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寧
在《中國入世議定書》中我國曾對非市場經濟地位作了期限15年的承諾,而今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成了我國出口商品遭受反傾銷調查的最主要原因。2004年以來我國為爭取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做了很大的外交努力,迄今獲得了40多個國家對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然而歐美等國至今都不承認我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還提出了各自的市場經濟標準,用于判定反傾銷對象國是否是市場經濟國家。表面上看,反傾銷只是一個經濟問題,實質上卻是一個政治與外交問題,其背后是國家利益的博弈。
傾銷是指一項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進入另一國市場。反傾銷是針對傾銷行為而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是世貿組織允許采取的、各國公認的維護公平貿易和保護國內產業安全的合法手段。實施反傾銷不是一個國家政府的隨意行為,它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最基本的要件:傾銷、損害以及傾銷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
一、反傾銷的實質
國際貿易實質是不同國家的利益互換,反傾銷只不過是維護一個國家的利益在國際貿易中不遭受損失的手段,所以,反傾銷的實質是在國際貿易中盡可能維護進口國的國家利益。現存國際貿易體制是由歐美等國主導建立的,歐美等國作為利益既得者當然不愿看到自己利益受到損害,他們在通過國際貿易獲得更多利益的同時,還會千方百計地維護既得利益,他們用于反傾銷的所謂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和市場經濟標準其實都是為了實現其國家利益最大化。當前我國屢遭反傾銷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經濟發展和出口增長撼動了現存的國際貿易格局,對歐美等國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威脅。就像20世紀60、70年代日本經濟擴張頻遭黑手一樣,日本作為西方工業化七大國之一,顯然是完全市場經濟國家,但是當日本出口商品威脅到歐美等國的既得利益時,日本同樣要遭受反傾銷。我國從2001年入世以來,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貿易順差不斷增大,在這樣的背景下,不論是否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是否符合歐美等國的市場經濟標準,都會得到比別人多得多的反傾銷調查。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和不斷升級,反傾銷逐漸演變成為許多國家進行貿易保護的手段。
二、反傾銷的經濟影響
反傾銷既影響出口國的經濟發展,又影響進口國的經濟發展,常常會對進口國和出口國雙方造成“雙輸”的結果。反傾銷對進口國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影響出口。一方面,進口國通過反傾銷限制某種產品進入,必然增加國內該產品的生產,而國內生產該產品的企業由于缺少國際競爭優勢,增加的產量難以出口;另一方面,進口國擴大該產品的生產,會增加對本國稀缺的生產資源的需求,進口國原本利用這些資源生產具有國際比較優勢的產品,由于資源需求增加以致資源成本提高,從而減弱了這些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出口貿易受挫。反傾銷對出口國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影響出口。出口國產品遭遇進口國反傾銷時,出口國產品在進口國的市場將會迅速地縮小,甚至被迫退出進口國市場。反傾銷還具有一定的連鎖效應,一個國家對出口國的產品采取反傾銷措施,常常會有另外一個或幾個國家跟進,也就同樣的產品提出反傾銷。反傾銷會極大地打擊出口國具有國際比較優勢的產業,這些產業往往在出口國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遭受反傾銷的產業,其大量的出口產品只有轉回頭來投入到本國市場,與本國原有的產品搶奪市場,這勢必造成市場供求失衡,價格下跌,以至于產品嚴重積壓,大批工廠被迫停產,嚴重影響出口國產業結構的正常發展,影響規模經濟。
三、我國遭受反傾銷的現狀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反傾銷調查與制裁的“重災區”:我國遭受的反傾銷指控居高不下。自1996年以來,我國年年成為世界上出口產品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而且受反傾銷指控的案件有增無減。對我國提起反傾銷指控的國家越來越多。上世紀80年代對我國出口,商品實施反傾銷的主要集中在歐共體、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西方發達國家和組織。進入90年代,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加入到反傾銷指控的行列。反傾銷案涉及的產品越來越廣泛。我國出口產品頻遭反傾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國經濟發展和出口增長撼動了舊有世界貿易格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出口產品的數量和種類增長迅速,特別是加入WTO以來,我國的出口總量更是快速增加,貿易順差日益增多,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強大的出口不可避免要遭到進口國的抵制,反傾銷調查作為有效的抵制手段成為必然的選擇。我國產品享有巨大的勞動力和原材料比較優勢,在競爭中往往處于明顯的有利地位,于是經營情況日益惡化的進口國產業紛紛提起反傾銷申請,希望借助這種手段將我國產品擠出本國市場。歐美等國對我國實行歧視性反傾銷政策。國際貿易不僅是國家利益的互換,并且是國家實力的體現,反傾銷作為一種貿易保護手段,從長遠看,不僅嚴重損害出口國的利益,而且造成進口國的利益損失。因此,我國應積極采取措施,避免傾銷與反傾銷的發生。
四、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
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還很不完善,存在著各種行政性壟斷,作為市場經濟特征的貨幣自由兌換、勞資工資談判等還未確立,我國政府的職能還保留著計劃經濟的一些痕跡,在不同程度上還存在著越位、錯位和缺位的現象。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明確政府的職責范圍,嚴格依法行政,分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使政府成為市場的完善者、保護者,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監督和鼓勵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則開展經濟活動。
五、鼓勵企業積極應訴反傾銷調查
由于對WTO有關反傾銷規定缺乏研究,我國多數企業在遭到反傾銷起訴時通常都不應訴,使進口國有權使用所謂的“最佳可獲得信息”直接裁決,其結果往往是征收高額反傾銷稅。當外國產品對我國進行傾銷時,我國企業又缺乏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錯失申請反傾銷調查的最佳時期,不僅嚴重影響企業發展,而且導致國家利益損失。所以我國應鼓勵企業積極應訴反傾銷調查和提出反傾銷調查申請,維護國家利益。
六、制定中長期產業發展政策,走創新發展的道路
目前我國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在低水平上過度發展,惡意競爭,大打價格戰,科研創新投入嚴重不足,企業沒有自己的特色,難以做大做強。因此我國應通過制定中長期產業發展政策,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建立和發展自己的特色、優勢,通過新產品開發占領市場,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
七、進一步加強國際交往與合作,改善國際貿易環境
2004年以來,隨著我國展開積極的外交談判,進一步加強國際交往與合作,越來越多的國家承認我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極大地改善了我國的國際貿易環境。□(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