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偉 池立剛
軍事技能是軍人和軍人集體戰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軍隊作戰勝利的前提。和平時期,部隊大量的經常性的工作就是軍事技能訓練與理論學習。而軍事訓練往往是音調枯燥和無休止循環的。在這種情況下,受訓者往往會產生厭倦心理。
厭倦心理是指推動興趣不愿繼續下去的一種消極心理狀態,依據其體驗的深刻程度,常有如下表現:缺乏積極性;精力不集中;無精打采;動作不認真;應付差事;逃避訓練;不耐煩、反感情緒、抵觸情緒等等。厭倦心理一旦產生,不但具有局部缺損性,往往容易擴散,造成大的影響。輕則直接降低某項技能訓練的效果,重則導致部隊戰斗力的下降,不得不防。
厭倦心理的誘因很多,如單從軍事技能訓練上看,則由于階段不同而各有“來歷”。
在認知階段,厭倦心理主要是受“訓練無用論”影響,認識發生偏差而導致的。戰后幾十年,世界總的趨勢趨向緩和,許多受訓者認為在自己服役期內不會發生戰爭,訓了也白訓,是“自找苦吃”,思想上“懶”訓。也有些文化程度較高者,他們因憧憬高科技而對基礎和積壓認為“簡單機械”的軍事技能訓練側目相視,行為上“懶”動。
在組織階段,因階段重點是知識化向運動化方面轉化,所以厭倦心理的產生主要是因身體差異,文化基礎和接受能力較低而導致的“信心喪失”型厭倦,和因高強度、超體力而導致的“畏難”型厭倦。
自動化階段是軍事技能訓練的熟練和保持階段,由于本階段反復性強,所以最易形成“無興趣”厭倦,同時,許多報有個人目的的受訓者,常常會因為立功受獎、成為標兵尖子,進入軍校學習或者為入黨、入團、提干等目的未能達到,希望破滅而產生厭倦。
厭倦心理的誘因有很多,存在于軍事技能訓練的全過程,如有的因家庭困難,同志間矛盾、婚姻戀愛受挫、受到領導批評、領導處事不公等。這些厭倦心理的產生,雖與軍事技能訓練本身關系不大,但無一不對軍事技能訓練造成直接影響。
那么應如何防治受訓者消極厭倦心理的產生呢?筆者認為:
一、加強思想教育,端正訓練動機,提高受訓者的認知水平。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人的心理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它們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統一,一個人對某活動認識愈深刻,情感就愈強烈,意志就愈堅強。而意志越堅強,他就越能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始終保持強烈的情感,將這一活動繼續下去。
要從思想上引導受訓者明確軍事技術訓練的重要意義。首先應教育其摒棄“訓練無用論”的錯誤認識。當前國際形勢相對和平,是否就意味著天下太平,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刀槍入庫存,馬放南山”了呢?事實上,這種和平是相對和平,而絕非永久和平,我們老喊“狼來了”,而“狼”沒有來,并不等世界上沒有“狼”;現在“狼”沒來,不等于今后不來。其次要講清訓練與個人成才的關系,軍事技術訓練強度大,標準要求高,可以培養人吃苦耐勞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訓練中紀委嚴明,要求千人同步,萬人同心,可以培養人團結協作的優良作風;考評多,可比性強,可以培養人爭先創優的競爭意識。教育受訓者只要嚴格訓練,刻苦學習,就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同時也為個人的成才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通過以上教育,最終解決受訓者思想上“懶”訓和行為上“懶”動的根源問題。
二、要培養興趣,創造良好的環境,激發受訓者的積極性。興趣是人認識某各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也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練員,應善于運用精練準確的語言、速寫的專業知識、靈活的組訓方法,激發學員對軍事技能的興趣,同時與學員良好的溝通和交流也能趣到積極作用。
人的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實踐證明,生動活潑、積極主動、銳意進取、奮發向上和你追我趕、緊張有序的群體環境和心理氛圍,能夠激起人的緊迫感和求知欲,促使人奮發圖強。
作為領導和組訓者,要想發揮環境對人的激勵作用,一要立公心、講公正,創造公平、團結、向上的風氣;二要把競爭機制合理引入訓練中來,創造競爭氣氛,為他們加沒鼓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克服“畏難”情緒。并積極把握競賽的尺度,因人而異,因材施訓,在競賽中激勵先進,幫扶后進,既賽出先進者的熱情和斗志,又賽出后進者的信心和潛能,從而提高整體素質。
三、滿足合理需求,及時排隊挫折情緒。心理學告訴我們,有什么樣的心理需要,就會產生相應的行為動機,滿足人的需要,積極性就高;相反,需要得不到滿足,積極性就低,以至產生厭倦心理。青年軍人的心理需求復雜多樣,這就要求我們的各級領導引起足夠重視,采取多種措施,做好訓練中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通過談心、與家庭聯系等途徑,確實做到對部屬的“四個知道”,將挫折消滅在萌芽狀態,要廣泛聽取官兵訓練中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計劃安排,幫助戰士修正訓練目標。對家庭中已出現的矛盾,婚戀中的挫折,或身體方面的問題,應熱情關心,體貼安慰,主動幫助,分析解決,讓他們輕裝上陣。
厭倦心理是軍事技術訓練的“腐蝕劑”、“攔路虎”,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