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秋
[摘 要]正當防衛是公民保護合法權益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法律武器,是法律賦予公民的一種重要權利和手段,其目的是保障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權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正確的運用,可以有效而及時的制止和預防犯罪。但是,法律賦予公民的這種權利和手段也必須正確行使,才能達到排除和制止社會危害性的目的。如行使不當,就轉化成了防衛過當,而會危害社會,形成犯罪。因此,人們在進行這種正當防衛的同時又存在著承擔一定刑事責任的風險,這就存在著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界限問題。而現實中,對正當肪衛與防衛過當的界定一直是法律界爭論的焦點
[關鍵詞]正當防衛;防衛過當;本質
一、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定義
刑法第20條第1款明確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非法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據此規定。所謂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者所實施的不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侵害行為。
刑法第20條2款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所謂防衛過當是指在實行正當防衛過程中,違反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給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損害,因而依法應當承當刑事責任的行為。
二、正當防衛及防衛過當的成立條件
為避免正當防衛被利用作為免除刑事責任的借口,對正當防衛的成立做了嚴格的限定條件。其中包括起因條件、時間條件、對象條件、主觀條件及限度條件。
1.正當防衛的起因條件,是不法侵害行為的發生和存在,這種侵害不是主觀想象的或推測的,而是客觀實際存在的。如果憑主觀想象或推測有不法侵害行為發生而實行防衛,對他人造成損害的,不屬于正當防衛,在刑法理論上稱為假想防衛。
2.正當防衛的時間條件,必須是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才能實施防衛。也就是說不法侵害行為必須是正在進行的,已經開始實施,尚未結束。有些情況下,雖然不法侵害所導致的危險狀態尚在繼續中,當正當防衛行為并不能將其排除,則應視為不法侵害已經結束。
3.正當防衛成立的對象條件。正當防衛必須是針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行,其目的是為了排除和制止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不法侵害的行為來自侵害者,只有對不法侵害者本人的人身或財產及其他權益造成一定損害,才能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從結局上看,“不法侵害”之“不法”,應當從主客觀相統一的角度來把握。但是,從設立正當防衛制度的宗旨在于鼓勵公民保護合法權益這一點來看,在實踐中認定正當防衛,不應將正當防衛的對象僅限于有責任能力的人。在遇到無責任能力人的侵害時,如明智侵害者是無責任能力人并有條件用逃跑等其他方法避免損害時,則不得實行正當防衛;如果不知道侵害者是無責任能力人,或者不能用其他方法避免侵害時,才可以實行正當防衛。
4.正當防衛成立的主觀條件,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正當防衛必須是為了保護合法權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衛意圖。防衛意圖包括兩方面:(1)防衛認識。(2)防衛目的。是否具有防衛意圖,從主觀上決定了正當防衛能否成立。如果主觀上不具備防衛的意圖行為,不能認定為正當防衛。如為了侵害對方,故意以挑撥、尋釁等不正當手段激怒對方,挑逗他人向自己進攻,然后借口正當防衛,即構成防衛挑撥,應以有預謀的故意犯罪追究刑事責任。另外關于互毆行為,因雙方都有為了侵害對方,沒有侵害者和防衛者之分,雙方的行為都是不法侵害行為,因此不構成正當防衛。
5.正當防衛成立的限度條件,是指正當防衛不能明顯超過必要的限度且對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損害。刑法第20條第2款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說明,正當防衛只能在一定限度內行使,如果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屬于防衛過當,應付刑事責任。正當防衛的限度包括四方面:(1)凡是能用較緩和的手段制止不法侵害時,就不允許用激烈、超強度的手段進行防衛。(2)為了避免較輕的不法侵害,不允許造成嚴重的損害結果。(3)對于沒有明顯立即危及人身安全或重大財產安全的不法侵害行為。不允許采用激烈的重傷、殺害手段進行防衛(。4)采取措施制止不法侵害后,不允許對不法侵害人繼續加害。
三、防衛過當的本質及罪過形式
防衛過當應當符合正當防衛的前四個條件,僅僅是不符合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行為人雖然是出于正當防衛的目的,具有正當性,但其防衛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損害。“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這一特征就成為了區分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的界限。
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可以是過失,也可以是間接故意,但不可能是直接故意,因為正當防衛的目的和犯罪的目的,在人的主觀想法中不能同時并存,但主觀上存在間接故意和過失則是可能的。
四、防衛過當的刑事責任
防衛過當本身不是罪名,對于防衛過當行為,應當根據實踐中行為人的主觀罪過形式和犯罪事實的性質,依據刑法分則的有關條款來確定罪名。在量刑方面刑法第20條第2款有明確的規定,對防衛過當構成犯罪的“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這種處罰方式有利于鼓勵公民實行正當防衛的積極性。在確定何種情況下減輕、減輕多少,何種情況下免除處罰,應綜合考慮防衛行為的具體目的、過當程度、罪過形式以及所保護的合法權益的性質等各方面因素,這體現了我國刑法罪行相適應的原則。
總之,正確把握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界限,有利于公民更好、更準確地大膽運用法律武器同不法侵害行為作斗爭,維護法律的尊嚴。應大力提倡正當防衛行為,對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行為的定罪量刑,應當從鼓勵和支持正當防衛出發,而不應當對正當防衛的限度過于苛求。□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