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
依蘭縣地處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爾濱市251公里,東距佳木斯市76公里。位于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完達山脈三山聚首之地,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蘭河四水交匯之處,版圖狀如楓葉,形似蝴蝶,總面積4 616平方公里,轄9個鄉鎮、132個行政村,總人口40萬。近年來,依蘭縣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在激烈的競爭中搶占先機。從2003年—2007年,依蘭用五年時間完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次跨越,綜合考評位次由2002年全省第34位躍居第18位,位次前移16位,榮獲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晉位獎。2008年全縣GDP完成50.9億元,同比增長14.5%,增幅位居全市10縣(市)第3位。財政總收入完成4億元,同比增長30.8%,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3億元,同比增長2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4億元,同比增長30%,增幅位居全市10縣(市)第3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 183元,同比增長15%,增幅位居全市10縣(市)第2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 950元,同比增長12%,增幅位居全市10縣(市)第2位。蟬聯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榮獲國家級生態示范縣、省級衛生鎮、省級文明村鎮建設先進縣標兵等榮譽稱號。

當前,全省各地發展勢頭強勁,可謂百舸爭流,千帆競發。在這種形勢下,不進則退,小進也是退,依蘭新一屆縣委在廣泛調研、科學論證、集思廣益、多方征集意見的基礎上,科學謀劃,大膽構思,鎖定了今后三至五年依蘭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依蘭縣將繼續堅定“打造四個基地、建設一座名城”的經濟社會發展思路不動搖,實施“五大產業集群”支撐依蘭經濟發展戰略不偏移,舉全縣之力實施“雙十雙百億”工程不放手,切實加快“一區四園”建設,堅定實現依蘭縣經濟社會發展“第二次跨越、沖刺全省十強縣”的奮斗目標不松勁,堅定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農村改革發展的“四個堅持、四個跨越”不改變,確保2018年以前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目標不落空,精心打造和加快建設具有持久競爭力的現代化“濱江古城”不換調。這是新時期依蘭縣委縣政府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又一重大舉措,凝聚了40萬依蘭人民的智慧和決心。
精心打造“五大產業集群” 夯實財源建設基礎
依蘭縣是三山聚首、四水相匯之寶地,可接受周邊七個地級市的輻射,交通便利,哈蘿、哈同兩條干線公路和同三、依勃高等級汽車專用公路橫貫縣境,公路總里程1 600公里,國家二級口岸依蘭港松花江明水期可以通航。礦產資源豐富,種類達20多種,其中煤炭儲量高達6.9億噸,還儲藏有大量的矸石、油母頁巖。依蘭縣生態環境優越,林地面積283萬畝,活立木蓄積量1 154萬立方米,全縣森林覆蓋率35.8%,是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和省級風景名勝區。人均耕地面積在全省名列前茅,境內有中小水庫19座,河流112條,水面總面積29.7萬畝,人均水資源9萬立方米。
依蘭縣要實現大發展,必須變資源優勢為經濟發展優勢,打資源牌、興資源業、發資源財,進一步將風資源、水資源、礦資源、旅游資源、農業資源深度開發,廣度開發,全面利用,把煤化工產業、新興能源產業、礦資源產業、綠色食品產業、旅游文化產業等五大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夯實財源建設的基礎,打造振興依蘭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
1.做大做強煤化工產業集群。
2.加快發展新興能源產業集群。
3.積極培育綠色食品產業集群。
4.啟動開發礦產資源產業集群。
5.大力推進旅游文化產業集群。
強力推進“雙十雙百億”工程 努力擴張經濟總量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重大決策部署,依蘭縣作為一個農業大縣,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全縣耕地面積264萬畝,農業人口25萬,人均耕地11畝。今后三到五年我縣將以大項目建設為依托,舉全縣之力實施“雙十雙百億”工程,實施新增10億斤糧食產能工程,用五年時間把依蘭打造成為30億斤糧食生產大縣;實施財政收入超10億元財源建設工程,用五年時間把依蘭打造成為15億元財政收入強縣;實施150億元煤化工項目投入工程,把依蘭打造成為龍江煤化工之都;實施190億元風電項目投入工程,把依蘭打造成為中國風電之都。
為實現新增糧食10億斤的目標,依蘭縣將按照擴米、增稻、減豆的思路,利用多種措施調整和優化種植結構,將玉米面積由現在的100萬畝擴大到150萬畝,產量實現18億斤,將大豆面積由現在的120萬畝減少到80萬畝,產量實現3億斤,將水稻面積由現在的45萬畝擴大到70萬畝,產量實現9億斤。依蘭縣還將圍繞煤化工產業、新興能源產業、礦資源產業、綠色食品產業、旅游文化產業等五大產業集群上大項目,預計將形成的主要稅源在10億元左右。
大項目建設是支撐“雙十雙百億”工程的核心和動力,抓好大項目就是抓住了大發展,2009年是依蘭縣“大項目建設年”,我縣將不斷加大大招商、招大商工作力度,將招商引資的重點放在招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稅收、外向型和大項目這“三高、一外、一大”上,瞄準國際、國內五百強企業,引進一批投資超億元的大項目,推動招商規模和招商質量躍升新臺階。同時狠抓項目儲備,常年保持儲備工業項目20個以上,投資總額20億元以上,建設項目信息平臺,設立項目編制專項經費,多渠道策劃編制項目。為確保項目建設的順利推進和落實,依蘭縣成立了“雙十雙百億”工(下轉14頁)(上接9頁)程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專項推進,實施縣級領導、牽頭單位及成員單位共同負責的目標責任制,推行一類項目、一個縣級領導掛帥、一套推進班子、一筆經費、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專項推進組將全面掌握工程內容,組織和協調有關部門解決工程實施過程中涉及的軟、硬環境上的各種問題。
加快“一區四園”建設 構建工業發展平臺
近年來,依蘭縣工業經濟持續平穩快速發展,2008年工業總產值將超過40億元,同比增長14.2%以上;工業增加值將超過10.4億元,同比增長15.5%以上;工業稅金將超1.4億元,有望達到1.6億元,同比增長16%~33%。2009年,依蘭縣將依托現有的優勢產業,進一步整合資源,不斷加快依蘭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南食品工業園、城東醫藥工業園、城北農機工業園、城西高新技術產業園的建設步伐,努力構建工業發展的平臺。
為加快“一區四園”建設步伐,依蘭縣將按照城市總體規劃要求,高起點、高標準做好“一區四園”規劃,通過科學的產業定位,吸引產業要素集聚,形成產業集群優勢。通過資本運營、土地整理、指標調劑,破解資金、土地瓶頸問題,利用土地規劃修編和手中的建設用地調劑,切實解決經濟技術開發區用地問題。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進一步理順和創新工業園區管理體制,借鑒“股份制園區”的做法,鼓勵各鄉鎮將招商引資大項目放在“一區四園”內,稅收誰招誰有,經濟考核指標列入引資鄉鎮。
建設融山水園林 歷史文化現代建設為一體的“濱江古城”
位于依蘭縣松花江北岸的丹清河景區是1989年經省政府正式命名的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460平方公里,主要有巴蘭河漂流區、四塊石景區等五大景區,分布著八仙醉月、星石聽濤、神蟾進諫等50余處自然景觀。依蘭古城歷史悠久,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就有人在此居住,北宋徽欽二帝被金朝擄到五國城(今依蘭)囚禁,史稱“靖康之恥”,依蘭又是滿族皇室的發祥地,清皇室努爾哈赤六世祖猛哥鐵木耳就出生在斡朵里城(今依蘭城西的馬大村),在這里度過了青少年時代。一代天子在這里殞滅,一代封建王朝的祖先又從這里興起,兩段巧合的史實,更使依蘭聞名于世。
近幾年,依蘭縣不斷加大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步伐,投入近2億元資金,精心打造以巴蘭河漂流為龍頭的生態旅游和以坐井觀天園為代表的人文旅游兩大優勢旅游產業。2003年投資600萬元建成的五國城公園,已經成為具有依蘭特色的標志性的人文景觀,來依蘭必看五國城。今年,依蘭縣將在“古”上大做文章,按照“歷史文脈底蘊彰顯,現代文明特點突出,區域主題風格獨特,城市功能理念鮮明”的思路,精心打造傳承歷史和延續未來的“五國城文化”,實施彰顯古城歷史文化特征,反映古城歷史原貌的街路、小區、院落開發,展示古城歷史故事的主題小品開發,明示古城歷史和現代精神的城市雕塑群體開發,努力構筑古城歷史發展的實景、史書,打造一批具有持久競爭力的現代化濱江古城精品和亮點。按照“高起點、歷史性、現代觀、本土化”的原則和“兩江交匯,三岸繁榮,親山親水,親文親綠,城市的歷史文化,歷史文化的城市”的要求,面向全國公開規劃設計招投標,抓緊完成《依蘭縣城市總體規劃》等十二項規劃的論證和設計。按照“沿江發展、沿江開發、沿江建設、沿江文化、沿江繁榮”的開發建設理念,構筑“沿江風光景觀帶”,努力把依蘭建成融山水園林、歷史文化和現代建設為一體的濱江古城。今年,依蘭縣將圍繞縣計民生需求和人民幸福指數提升搞建設,突出抓好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23項重點建設工程。□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