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景輝
筆者最近在一些地方考察時發現,“創建極品工程”似乎已經成為一句時髦的口號,一些工程項目包括個別基礎設施項目的施工現場掛起了“創建極品工程”的橫幅。以“極品工程”為目標,對建設工程質量進行標新立異,不失為有效的宣傳手段,但作為質量目標而言,這一提法值得商榷。
一、“極品工程”是錯誤的概念
顧名思義,“極品工程”就是質量水平達到極致,不可能被超越的工程。但任何事物發展的過程,都遵循著由量變到質變,再到新的量變的螺旋式上升的規律。這個過程沒有極限和終點。工程質量作為反映建筑實體滿足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合同文件的明確規定及社會其他隱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之總和,同樣遵循這一根本規律。用歷史和發展的眼光去考察,人類社會對工程項目的要求不斷豐富、提高;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工程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質量水平也不斷被超越。“極品工程”卻否定了質量的發展,反映了對質量的僵化認識。
另一方面,現代質量管理強調的是,持續的質量改進是質量管理的永恒目標,質量改進貫穿質量管理的全過程。一個企業的微觀管理,要實現企業產品質量水平的提高;政府主管部門的宏觀管理,則要實現全行業質量水平的提高。如果質量水平達到極致,就沒有了質量改進的余地,也喪失了質量管理的意義。所以,“極品工程”有悖于質量管理的基本原則。
工程質量具有影響因素多、易波動、變異大、隱蔽性和終檢局限性的特點。對于工程質量,既不可能對組成工程的所有“點”進行檢驗,也不可能在建成后進行拆卸或解體檢驗,而是在對樣本數據統計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判斷。而樣本數據所具有的波動性和統計規律性,也決定了工程質量不能夠用“極品”之類的詞匯作為評價。
二、“極品工程”產生的原因
近年來,工程質量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提高工程質量水平已成為全社會的迫切要求。但一些建筑企業強調工程質量,卻沒有在認識工程質量的內在規律、研究工程質量管理的科學方法上下真功夫。正是管理者對工程質量的一知半解制造了“極品工程”這樣一個“夾生”的概念。“極品工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建筑企業質量管理知識匱乏的現狀與全社會提高工程質量的要求的矛盾。
“極品工程”的現象也是一些建筑企業質量管理游離于經營管理之外,項目質量目標與合同要求脫節的結果。在很多建筑企業,質量停留在口號里,并沒有真正貫徹到決策者的頭腦里,融入企業經營發展的戰略中。經常是搞經營的人,質量意識淡漠;另一方面,質量管理人員又沒有資格參與經營決策。長此以往,質量管理文件變成表面文章,質量策劃只是走過場,項目質量目標流于形式。
三、“極品工程”的危害
首先,“極品工程”盲目追求單一的質量目標,將嚴重沖擊和干擾其他項目目標的實現。從項目管理的角度分析,工程項目的質量目標是項目目標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質量、進度、投資三大目標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工程質量受到進度、投資等條件的制約。“極品工程”片面地、無限地提高質量要求,勢必帶來投資浪費和工期延誤。
其次,“極品工程”不利于實現質量控制。目標規劃是目標控制的前提,“極品工程”作為極端的質量目標,給項目質量控制打下了錯誤的基礎。同時,“極品工程”極大地增加了質量控制的工作量,而且事倍功半,很容易挫傷質量管理人員的積極性,致使效率下降,進而形成惡性循環。甚至于為了完成質量指標、實現領導意志,“極品工程”還有可能產生偽造質量記錄、隱瞞質量事故等現象。果真如此的話,“極品工程”就不僅是不利于實現質量控制,而是站到了質量控制的對立面。□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