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鑫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斷創新。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重要原理,創新的基礎在于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就是使思想與實際相符合,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新時期要真正使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積極、主動、穩妥、有效地取得實質性進展,應重點抓好三個方面的創新。
一、 觀念上的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就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要克服以往形成的思維定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首先,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著眼于為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我國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后備人才。其次,作為學校無疑是傳播先進文化的園地,教師應該是引導人、教育人、塑造人的導師,必須營造文明健康的道德風尚,強化思想道德建設。因此,要從國際國內教育的新態勢,從高科技發展的大環境,來思考和定位新時期的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筆者在基層學校從事思想政治工作十多個年頭。就我們學校的發展來說,呈現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就必須實事求是,把握好思想動態,針對性的開展思想工作。比如90年代,基本是以穩定為主。到了本世紀初,學校有了改革發展的機遇,得到資助,黨總支緊緊抓住契機,開展以創業為主題的思想政治工作,激起廣大教工的艱苦創業的熱情和團結爭創的凝聚力。把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具體內容,促進和加強學校的內部建設,學校發展一年一個臺階。總支因勢利導,及時提出“讓每個學生都接受良好教育”的目標,要求每個教師首先打造自己,建立新型的人才觀、教育觀,教師觀,立足課堂教育改革,開展素質教育,創建了一個思想政治工作與教育教學工作有機結合,相互包含的平臺。
二、內容上的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內容上的創新,就是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指導下,從實際出發,對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尤其是教育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矛盾、新熱點問題,進行研究、分析,使學校思想教育的內容符合人民群眾的需要,符合黨和國家利益的需要,符合教育發展的方向。
第一, 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正確的理想信念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也是團結、教育、鼓舞人民群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之魂。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一些干部群眾之所以意志衰退、思想空虛,說到底就是他們的理想信念發生了動搖,出現了“信仰危機”,不能正確看待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各種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的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和價值觀念的多樣化,因此,我們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進一步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客觀現象,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首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貫穿整個學校教育的主線,在把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作為“黨日活動”必修課,在青年教師中舉辦業余黨校,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青年教師。這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之一。
第二,加強社會主義義利觀的教育。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發生很大變化,利益觀念日益增強,我們則要加強社會主義義利觀的教育,教育和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義利觀。《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中提出,要“形成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的合法利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事實上,以師德為基礎的義和多勞多得、優質優獎的利,在價值取向上并不對立,講利才有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講義才有助于利的真正實現,義與利完全可以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整合作用下得到協調一致的發展。比如對教師隊伍的培養建設,既要有榮譽激勵機制,同時也要有經濟利益的不斷充實。關鍵是把好宣傳教育關,堅持正面導向,一方面激勵教師的責任心和愛心,弘揚教師的敬業精神,另一方面關心教師的實際利益,提倡優質優獎的社會主義的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第三,加強辦好教育為人民的思想教育,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先進的文化能夠通過科學技術的創新與轉化,通過理想、道德、紀律的教育,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證。從學校來說,立足點就是辦好教育為人民,從教師來說,對人民負責就是要增強育人的責任心,要認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學生的成長規律和新的特點,正確地把握學生健康成長的主、客觀需要,才能真正落實辦好教育為人民的基點。所以,我認為學校教育應該審視自己在客觀發展和自身發展的基礎上的辦學方向,要進行科學定位,提出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辦學目標,制定相對穩定的人才培養模式,把為人民辦好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為學校謀求發展形成一個整合體,整體提升教師“辦好教育為人民”的責任意識。
三、方法上的創新。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實效,關鍵是方法問題。方法得當,事半功倍,方法不得當,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要徹底摒棄那種單純“說教式”的工作方式,克服那種只講大道理的傳聲筒式的教育方法,拋棄不適時宜、不切實際的做法,吸取、借鑒現實有效的形式并加以創新。
第一,由單純的灌輸向多方滲透發展。灌輸式的方法在一定歷史時期曾是非常有效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際交往的拓展,人們的自主意識增強,這時,一般性的灌輸和說教已經難以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我校,多年來思想政治工作已成為比較活躍的一種形式,而不是呆板的說教,比如堅持開展文明辦公室評比,針對各個階段組織主題教育活動,開展適合老、中、青教師特點的聯誼活動,舉辦各種論壇會,開設課堂示范教學課,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文化、道德氛圍。
第二,黨員和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領導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就是群眾的一面旗幟,就是無聲的命令,就可以對群眾產生巨大的感召力,影響力和說服力。
第三,在創建學習型團體中,學校領導班子用制度建設保證班子成員的廉潔自律、率先垂范的作用,建立中心組學習制度,民主集中制度,廉潔自律制度,真正樹立共產黨的干部形象。
總之,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對象、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的情況下,如果我們的工作無視這一狀況,繼續用過去的老一套,就會造成工作缺乏針對性,其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創造出律動著時代氣息的適應學校發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編輯/梁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