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霞
近年來,隨著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不斷深入,中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不斷升溫,尤其是在毗鄰俄羅斯的中國邊境省份——黑龍江更是如此,各種涉俄交往活動層出不窮。對外交往的第一步是向對方使用恰當的稱謂,如果稱謂稍有差錯,小則貽笑于人,大則傷害對方的感情從而影響雙方的交往與合作。正確地掌握和使用稱謂,是中俄交流中一項重要的禮儀禮節。在與俄羅斯人交往的過程中姓名稱謂是最復雜的,可能會經常使大家感到困惑,因為俄羅斯人的姓名與我國漢族人的姓名除了文字上有明顯差異外,還在其組成和排列順序、使用規則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下面就俄漢姓名稱謂語的差異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
姓名是一種符號,具有特指性,是識別社會成員的主要標志。姓名有著鮮明的傳統文化的特征,一個民族的姓名結構往往蘊涵著豐富的風俗習慣、思想意識的內容,并且會在民族交往中得以流傳。姓名也是人類賴以交往的稱呼語。
一、俄漢姓名排列順序不同
中國人的姓名由兩部分組成:姓和名。姓有雙姓、單姓。例如:司馬、歐陽;李、劉等;名也有雙名和單名,例如:云龍、英麗、杰、紅等。中國人有單姓單名,如楊帆;有單姓復名,如李曉紅;有復姓單名,如司馬光;有復姓復名歐陽奮強。中國人的名字有大名和小名,即學名和乳名之分。小名一般較隨意,如笨笨、壯壯等,一般只在家人和親朋好友之間使用。
俄羅斯人名的全稱由三個部分構成:名(имя)、父名(отчество)和姓(фамилия),如:Сергей Михаилович Мишунин(謝爾蓋·米哈伊拉維奇·米舒寧),即Сергей為本人名字,Михаилович為父名,Мишунин為姓。俄羅斯婦女婚前用父親的姓,婚后一般多用丈夫的姓,但本人名字和父名不變。現在,俄羅斯公民的護照、證件或個人檔案等文件上必須寫上名、父稱和姓,有時姓在前,順序為姓、名字、父稱,三者不可缺一,如:Мишунин Сергей Михаилович。在正式文件中,俄羅斯人的名字和父名均可縮寫,只寫第一個字母,如:С. М. Мишунин。這種姓與名不同的排列順序是俄漢文化差異的突出表現之一。
二、姓名稱謂語使用規則不同
每個國家都有以姓名稱呼他人的習慣,但使用規則差異很大,這一點從俄漢的姓名稱謂中可看出來。中國人和俄羅斯人在使用姓名稱呼別人時是有差異的。
在漢語中,在使用姓名稱呼時,要注意輩分、長幼、上下級等關系。長輩對晚輩或者平輩人互相稱呼時,可單稱姓名,如“陳思琪”,也可只稱“思琪”;也可在姓之前加“老、小、大”等詞來稱呼,如“老劉、小劉”,在姓名之前加“大”有區分兩個或兩個以上同姓同姓對象的作用,如“大李博、小李博”;也可以在姓或名字后面加上職業稱呼如“劉老師,力群老師”;還可以在姓名后面加同志二字,如“胡曉明同志、高磊同志”。一般晚輩對長輩、年幼者對年長者、下級對上級,在使用姓名稱呼時,往往要加上職業稱謂或職務稱謂,如“×××教授,×××校長”等。
在俄語中,在不同的交際場合,對交際對象的稱呼也不一樣。如果交際對方為熟人時,則用姓或名字稱呼。對同輩的親戚朋友或長輩對小輩常用名字的小名或愛稱(年輕的對年長的也用,但用得較少),如Надя!Наденька!Володя!Вова!如用“名字+父稱”則表示對交際對方的尊重,如Елена Андреевна!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一般打招呼時不能用“名字+父稱+姓”,也不能只用“父稱+姓”。但在正式和隆重場合,一般使用全稱,即名+父稱+姓;在青年人之間都稱呼姓和名;在記者招待會、學術討論會等場合,可將全稱、職業、學銜單位和國家連起來稱呼。學校老師對學生或軍官稱呼士兵都叫姓。
俄羅斯人相互之間的稱呼由于年齡、身份不同而不同。對上級或者長輩必須用名字和父稱。在同輩中表示尊重時也可用名字和父稱。對已婚婦女必須用名字和父稱,這是表示尊重的禮節。工作關系中稱呼姓或職務。如:Професор Иванов伊萬諾夫教授。學校的學生之間或呼名字,如Алексей(阿列克謝);或呼小名,如Алеша(阿遼沙);或稱呼姓,如Иванов(伊萬諾夫)。但是學生對老師的稱呼必須用名字和父稱,如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成年人對同事一般用名字和父稱,只有關系相當密切的同齡人才直呼名字,這時可用名字稱呼,也可用小名稱呼。幼兒園的小朋友之間只用小名相稱,如Володя(瓦洛佳)。在公事公辦的正式場合,以姓相稱,但必須要在姓之前加“господин”(先生)之類的字眼,以示尊敬。如:Уважаемый господин Сухарев!(尊敬的蘇哈列夫先生)。俄語中Господин(先生)可作呼語,常與姓或表示頭銜的名詞連用,如:Попросите к телефону господина Иванова(請伊萬諾夫先生聽電話)。在俄羅斯知識分子中,如果彼此關系非常密切,互相可以稱名。
另外,筆者在翻譯中文稿件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文章中俄羅斯人的稱謂只有名字,無姓無父稱,如:安德烈;或者是:丹妮婭·米哈伊洛夫娜,而俄羅斯人的小名從來不和父名連用,只有全稱才能和父名連用,正確的是:達吉亞娜·米哈伊洛夫娜。在與俄羅斯人交往,應該記住他們的名字和父稱,稱呼不當,有時會弄得很尷尬,甚至造成誤解。
綜上所述,俄漢兩種語言賴以生存的文化差異造成兩民族姓名稱謂的不同,了解這些不同之處后,我們在同俄羅斯人交往的過程中就會避免不必要的誤會,促進兩國人民之間的交往。
參考文獻:
[1]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祝肇安,何榮昌. 現代俄語口語句法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3]劉煥輝.交際語言學導論[M]. 南昌: 江 西教育出版社,1992.
[4]劉光準,黃蘇華. 俄漢語言文化習俗探 討[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5]董李亮, 李新梅. 走進俄羅斯脫口秀 [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
[6]劉春景. 俄漢稱謂語之差異及使用規 則[J]. 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4,(1).□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