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景琴
新聞采訪是新聞的源泉。世界上沒有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同樣,新聞的源泉必須經過認認真真深入基層,深入采訪對象,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質及內在聯系,經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調查研究,桉照黨的方針政策和正確的輿論導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使有血有肉的新聞以高屋建瓴之勢贏得新聞價值,更好地發揮新聞媒體傳播給受眾讀者與觀眾的作用。
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根深才能葉茂”,就是這個道理。縱觀歷史上報紙廣播乃至今天電視新聞,凡名篇佳作之戰,必經成功采訪之途。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研究必須充分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這既是馬克思關于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簡要概括,又是對我們如何做好新聞工作的一種提示。因為新聞工作從根本上說來,也是調查研究的專業工作者。
筆者認為,搞好新聞采訪應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不打無準備之仗。凡接到一個采訪任務,就要著先了解一下采訪的事件與對象的有關情況。有目的、有目標地準備一些問題,做到有的放矢。而不至于到那不知從什么角度采,問些啥問題,要達到什么效果。換句話,不至于跑題或談不到點子上,挖不出典型事例,出現牽強附會的尷尬局面,浮皮潦草、鳴鑼收兵、一無所獲。同時采訪前要對相關的同類型報道,有關上級政策、法規都要學習和掌握,而不至于出現違背黨的方針政策與法規的宣傳。要做好采訪或調研提綱,做到有備而來、運籌帷幄。
第二,要邊采訪邊分析,開動頭腦“加工廠”,實事求是,因人制宜、因事制宜。有的記者憑著道聽途說一點信息,到那就非讓人往他提前擬定的框框上說??杀徊稍L的對象老是說“這方面,我們還沒做到”。新聞最忌“拿靴子找腳”,違背事實,胡編亂造。因此,就必須尊重事實。有的時候,你要采訪的事他沒有??伤槺阏f出一些別的內容一閃即過。如果你不留心,便輕易溜掉,另一個好的新聞線索十分可惜地就被淹沒了。這就是遇不上伯樂之悲哀和缺憾。老百姓管這叫“鉆牛角尖”、“認準那一門了”。因此,新聞采訪要有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不要抱殘守缺,要善于觀察和發現新問題、情況,這叫新聞敏感。一次,筆者在一個單位原打算采訪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林下經濟,可怎么也不上路。無意中,他場負責人談今年秋天森防工作、林政管理、管得如何如何。我們及時抓住這個新線索,讓他慢點、細點、順著這條線索談下去,結果非常成功。我們寫了稿件還拍了畫面,市里三家新聞單位相繼發表。
第三,新聞采訪要甘當小學生。毛澤東同志指出“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態度,沒有求知的欲望,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p>
有相當一些記者,自以為了不起,盛氣凌人,到基層先要材料后拍照,找人問個情況角審犯人似的。老百姓不買他的賬,問啥都說“不知道”所以,他什么也了解不到。這種不和群眾打成一片,群眾有話不愿和他講的狀況不改變,他就一無所獲。新華社老一輩記者穆青同志在采訪寫《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錄》到蘭考縣同群眾同吃住,多次步行五十多里到村莊、農戶訪問,躬身自謙,同老百姓打成一片,群眾爭先恐后與交談,許多事跡催人淚下。連焦裕錄生前性格與愛好都活靈活現地提供給穆青同志。因此,他從幾百個故事中篩選出有代表性、教育性、感染性最強的典型事例。稿件播發,震憾全國,至今還在教育人們廉潔自律,樹立共產黨員的形象,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樹立了久聽不厭、久看不衰的生動教材。新華社老一輩名記者尚能做到,我們就必須以為楷模,發揚這種優良傳統作風,從群眾那里汲取豐富的政治營養,捕捉有說服力的典型與人物,采訪出有廣大群眾參與并提供優秀新聞。
第四,不要帶著結論去采訪?!耙磺薪Y論都發生在調查研究之后”,那種亂表態、亂發議論的欽差大臣式做法是群眾最反感的。既或是調查一通,也容易了解到毛皮和表面、浮淺的現象。要真正寫好新聞,還要認真地仔細地觀察與調查。如果筆者同時找三個人分別談和一塊談,看法就不一致。《為了誰》這首歌詞的可貴之處就是不那么直白地說“解放軍為了救人,發大水了,他們如何沖鋒陷陣”,而是說“為了春回大雁歸”。有一次,我們采訪一個基層干部,因區里樹他“十佳公仆”,當面群眾誰都“穿鞋戴帽”地奉承幾句,談些大口號式的空話,就是不舉例子。后來一細了解,他的表面文章群眾不服氣。如:說他落實“三個代表”,為群眾修橋修路;可有的群眾患病死活難保,可他就是不幫助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干部群眾不擁護。因此,不光要按上級的指示或框子去辦,還要聽聽老百姓怎么說。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專唯實。這樣新聞采訪才能求實創新。
第五,采訪要不怕吃苦,工作要認真。下基層采訪,尤其是有版權的記者,車接車送,“坐著小車一溜煙,指手畫腳一大篇,要個材料看一遍,蜻蜓點水就算完?!庇械挠浾哌B名字都給人寫錯了,走了一通辦公室路線,連采訪對象都沒看見,就回去發表了,結果張冠李戴,寫錯名,安差事,漏洞百出,像這樣的采訪則帶有多少負面效應,其意義究竟有多少!
筆者到一個林場去采訪一個先進人物,由于路途遠,采訪內容多,吃完飯就往回返,等著發稿,結果回來一寫稿,缺的內容不止一個。再回去一趟吧,路途這么遠,還沒有面子,打電話,被采訪的對象又在山上干活,同時也說不清楚,于是,第二天清晨,筆者便頂著刺骨的寒風乘車來到林場,又步行十來里,再次來到作業林班,把事情問得明明白白,這回稿件寫得豐滿厚實,寫得深刻透徹,還被評為全市年度好新聞。
第六,采訪要有主見,不能“挖到筐里就是菜”。雖然說采訪如同“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選材如同“孫子兵法以一當十”。但是,真正堅持正確的新聞導向,決不是沒有目的的漫無邊際的搜集毫無相干的材料。很可能這些材料在今后的寫作中能用上,但這次接到的主要任務應是第一位的。而不能扯到一邊,離開主線,人家說啥你就記啥,把采訪當成有聞必錄的“留聲機”而要做到心中有數,選準切入點,堅持邊篩選邊在頭腦里理清思路,搞清本篇報道還缺什么,決不能弄到云霧山中,以其昏昏,迷失方向,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有的記者在采訪中心里沒數,回來后整理材料,什么都寫不成。這是他沒有按原先策劃的“運行圖”與實際情況有機結合,不是把最本質,最需要的東西采回來,“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采,結果什么也沒采回來。克服這種弊端的最好辦法就是加強學習和研究,搞好采訪前的準備和采訪中的調研分析把非本質方面和次要的東西在采訪中舍去,做到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增強新聞信息的“含金量”。
綜上所述,新聞采訪是記者真功夫的第一個重要環節。采訪階段抓不住,采不透,稿件就難以形成,典型就淹沒在毫無頭緒的就事論事中。憑想當然,“米不夠,水來湊”,會出大笑話,也是新聞采訪的一大忌。新聞采訪如同驗收一棵優質木材一樣,既要看外表的長度硬度,又要看橫斷面是否“空心子”。因此,只有在采訪上下真功夫,動腦筋,長經驗,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使新聞寫作有深度,有價值,有生命力,才能切準時代的脈搏,弘揚主旋律?!?/p>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