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以紅
由于采訪是在被訪者不知道意圖的前提下進行的,其內容容易侵犯他人的隱私權、名譽權等人身權利,一些記者由于法律意識不強,稍有不慎,就會引起法律糾紛。同時,由于記者的考慮不周,在使用材料時不做任何技術處理,給被訪者造成過度傷害,給其以后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和麻煩。這樣,只會造成過度緊張的社會環境,易使公眾對媒體的信任度下降,也對記者的“人文關懷精神”、職業道德產生質疑。于是,隱性采訪的是否合理、合法,是否有法律依據,就成了新聞界和法學界爭論的焦點。
一、關于隱性采訪的理解
隱性采訪,作為一個新聞概念,到目前為止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定義,目前有多種不同的定義。綜合起來,一般認為隱性采訪就是記者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訪任務,以完全或部分不公開自己的身份,不公開采訪工具或設備,或者隱藏真正的采訪意圖,在采訪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偷拍、偷錄等記錄方式,或者以體驗等其他方式,不公開獵取已發生或正在發生而未披露的新聞素材而采取的一種新聞采訪方式。
根據記者介入新聞事件的程度和方法,隱性采訪可分為觀察式和介入式兩種方式,觀察式隱性采訪是記者以一個旁觀者、記錄者的身份,在暗地里不動聲色地進行觀察、采制新聞事件的全過程。而介入式則是記者在采訪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以一種參與者的身份“介入”所要采訪的事件。
二、隱性采訪的法律問題
在法律日益健全的今天,“隱性采訪”這一采訪方式稍有不慎就會引起法律上的糾紛,常出現的有侵犯公民隱私權、肖像權、名譽權等,而這些權利通常是公民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如果當公民的行為觸犯法律、損害公眾利益時,記者有責任對其進行曝光,維護法律的尊嚴和公眾的利益。但目前,對于隱性采訪,至今各國的法律都沒有明確賦予新聞記者隱性采訪的權利,也沒有明確規定要禁止使用隱性采訪這一方式,這就使得隱性采訪常常徘徊于“越權”與“侵權”的邊緣。
三、隱性采訪的法律依據
《新聞出版署關于非新聞出版機構不得從事與報刊有關活動的通知》(1999年8月16日第1031號)第一條規定:“經國家批準設立的新聞出版機構,有權依法從事新聞出版、采訪、報道等活動。新聞活動要遵守國家管理法規和政策,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非新聞出版機構未經國家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批準,不得從事新聞活動。”按照這一文件規定,記者可以進行隱性采訪,是合法的。
四、隱性采訪易涉及的公民權利
在新聞批評自由和人格權的保護之間發生沖突的時候,法律向人格權的保護傾斜,著重保護公民人格權不受侵犯。”因此,一般情況下,對普通公民的采訪報道,不主張使用隱性采訪的方式,當然,如果普通公民所涉及的事項關乎到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時也可以例外。
五、隱性采訪的法律禁區
在新聞采訪中,尤其是隱性采訪中,除了個人隱私權外,我國的法律對媒體報道設立的禁區還有國家機密、商業機密、保護未成年人及保障婦女權益方面等。凡涉及這些內容的報道時,記者必須慎重,甚至要予以保密,這也是記者在行使權利時必須履行的義務。
目前,在我國禁止性的法律規定主要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科學技術保密規定》、《新聞出版保密規定》等相關規定。我國對隱性采訪公開播報的法律禁區有以下幾個方面:
六、有關國家安全和保密方面
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嚴守國家機密,在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實踐和保密場所不得進行偷拍偷錄,防止因個人的一時失誤釀成大錯。
具體地講,在政治方面,不得運用隱性采訪獲取政府及有關領導機關尚未公開的重大決策、方針,搶先報道外交秘密等;在軍事方面,不得通過隱性采訪打探國防和軍隊建設重大方針和規劃,軍事領導機關重大決策及重要軍事會議、軍隊軍事調動、演習、軍事設施等情況;在科技、經濟、商業方面,我國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或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和經濟情報、商業秘密,特別是與國防和治安實力有密切聯系的科技成果不得通過隱性采訪公開發表;在公安、司法方面,不得采用隱性采訪手段擅自披露公安偵破手段,干擾公安機關工作,影響司法公正。
七、記者進行隱性采訪時的身份方面
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時,為了方便接觸采訪對象,獲得可靠的信息,一定程度上需要假扮一些身份,但也不是任何身份都可以假扮的。諸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公務員、軍人、警察、法官、檢察官和其他執法人員等,這類職務都是依照相關的法律規定專門授予的,其身份和職務具有法定性和特定性,假扮不但有“招搖撞騙”之嫌,還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且會干擾正常的工作秩序,也有損于法紀、政紀的嚴肅性,同時也會使新聞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在記者針對社會的陰暗面或違反社會公共道德的人或事進行采訪時,諸如嫖客、毒販、小偷等社會反面角色或違法犯罪人員的身份也是不允許假扮的,這樣不但有人身危險還會卷入違法犯罪的旋渦之中。根據我國《刑法》規定,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海洛因50克以上,處15年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如果記者為達到隱性采訪的目的而假扮毒販進行毒品交易,其行為已經嚴重觸犯了法律,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法官會因為記者的隱性采訪而網開一面嗎?不會。
八、記者進行隱性采訪時不得“誘導”犯法
記者在通過假扮進行隱性采訪的過程中,“誘導”別人違法或犯罪也是觸犯法律的。這里的“誘導”是指記者在和采訪對象打交道的過程中,故意設置圈套、挖掘陷阱,從而引誘對方上當受騙甚至犯罪,其主要表現在記者的語言表述和行為上具有“誘使”的傾向。因此,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的過程中,語言和行為的“主動”與“被動”就成為了記者是否有觸犯法律之嫌的重要分水嶺,因此,記者一定要把握好“主動”與“被動”的度,換句話說,就是“什么話都讓對方去說,記者需要的更多的是大腦和耳朵” 。
結束語
隱性采訪作為采訪方式的一種,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完成顯性采訪不能完成的任務,在公眾利益的維護上有著不可抹殺的功勞,但是,由于這一采訪方式“隱”的性質,在采訪中也極易侵犯他人合法的人身權利,因此,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三思而后行,切記一定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不能以采訪為借口,將其凌駕于法律之上。同時,在工作中應將采訪與人文關懷很好地結合起來,在對那些不損害公眾利益、不觸犯法律的新聞事實進行報道時,應考慮到新聞刊發后是否會給當事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在采訪中應給予一定的“關懷”,尤其是對自我保護能力較弱的普通公民,而對于一些社會陰暗面則應給予客觀、公正、有力地揭露和報道,真正發揮新聞媒體為人民服務的作用。□(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