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彪
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提出以后,學界有了很多不同的解讀,也因此出現了一些需要加以澄清的觀點。其中,關于生態文明的定位就是一個核心問題。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生態文明是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為一體的綜合文明。這一觀點表面上有一定道理,但是從理論角度看卻缺乏邏輯架構性,實踐中也難以操作。要真正解決生態文明的定位,還得借助歷史唯物主義,如果拋開這個科學體系,就無論如何也無法理清頭緒。
談到文明,必然涉及文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創立歷史唯物主義之時,就十分注重從文化角度去審視社會。恩格斯在致·布洛赫的信中說:“我們自己創造著我們的歷史,但是第一,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創造的。其中經濟的前提和條件歸根結底是決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條件,甚至那些縈回于人們頭腦中的傳統,也起著一定的作用,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作用。”“但是第二,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p>
重視傳統的作用就是重視文化的作用,所謂文化視角,就是從社會發展的特殊性來把握社會發展的一般性的視角。其意義在于:第一,體現了辯證性。社會個體的發展是社會總體發展的基礎,社會總體的發展是社會個體發展的凝斂。通過共性和個性的統一來考察社會發展,有利于堅持社會發展的自然物質性。第二,體現了多樣性。由于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的差異,所以即使在同一生產力水平上,社會的發展特色也各不相同,從文化視角來考察社會發展,有助于深化對民族問題的了解。第三,體現了傳承性。社會意識尤其是社會心理具有相對穩定性,從文化角度考察社會,有利于對社會演化過程的了解,從而把握社會發展的歷史前提。
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不僅不排斥文化研究,而且把文化研究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必要補充。如果從歷史唯物主義來看,文化可以分為物質文化、交往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個層面。其中物質文化對應生產力,交往文化對應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制度文化對應政治上層建筑,精神文化對應社會意識和與精神生活有關的活動。
文明是文化的進步狀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把早期文化分為:蒙昧時代、野蠻時代、文明時代,認為文明是伴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而出現的??傮w來看,按照四個文化層面劃分,可以分別得到:物質文明、交往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按照交往、政治、精神層面綜合劃分,可以得到:奴隸社會文明、封建社會文明、資本主義社會文明、社會主義社會文明,這些文明形態可稱為社會文明。物質文明是社會文明的基礎,但它有相對獨立性,歷史上經歷過的物質文明依次為:農業文明、工業文明。
“生態”一詞,與生態學相關。“生態學(ecology)”一詞的希臘文原意為“住所的研究”。1866年,德國動物學家海克爾首次為生態學下了一個定義: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交互關系,以及生物彼此間交互關系的學科。可見,“生態”一詞的原意就是“環境”,這里的環境指自然環境。早在19世紀,當生態問題在資本主義工業化進程中開始露頭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就作出了警惕自然界報復的預言,并且說:“只有一個在其中有計劃地進行生產和分配的自覺的社會生產組織,才能在社會關系方面把人從其余的動物中提升出來,正像一般生產曾經在物種關系方面把人從其余的動物中提升出來一樣。”它的要義在于:第一,把生態問題首先確立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第二,認為生態問題與社會問題緊密相關。
生態學經過19世紀下半葉的萌芽階段后,20世紀上半葉進入經典生態學發展階段,它是以生物學的一個分支的面目出現的學科。這個時期,雖然一些學者例如維爾納茨基和萊奧波爾德等,已經看到生態破壞的社會根源,但總的來說,學術活動的基本走向是源于公文有約網排除人為因素,研究原生自然中生物與環境(包括生物性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到了20世紀下半葉,人們越來越多地看到,當今的自然已經是一個人為因素高度滲透的自然,要在排除人為因素的條件下研究生態問題,意義已經越來越小。社會需要使生態學向人類生態學的第三階段提升。人類生態學的內容是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作為統一的復雜巨系統來看待,從人化自然的角度來研究自然界的演化。
生態文明是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在對人的活動意義進行深刻反思之后提出的文化變革目標。一般說來,對生態文明的理解是:用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觀點去思考問題,并根據社會和自然的具體可能性,最優地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西方學者在生態文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沒有采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所以始終在理論上沒有建立起完整的體系,在實際運作上往往陷于空談?,F在看來,要解決生態文明的建構問題,還得要回到《自然辯證法》的基本立場上去。俄羅斯學者凱德洛夫認為,《自然辯證法》實際上是前《資本論》,它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內在統一的。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及生態問題產生的實際領域,生態文明應當是物質文化的進步狀態,與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構成一個邏輯序列。建構生態文明,首先需要調整生產技術,在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方式方面實現飛躍,爭取在自然界中實現自由。但是,要在自然界中實現自由,又必須以公文有約網社會中的自由為手段,以意識中的自由為前提,所以它的建構必然要求在交往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面得到響應。這與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建構有相似性,但要比前兩者深刻得多。深刻之處在于,前兩種文明的建構主要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和享受需要直接推動的,而生態文明的建構,則主要由發展需要推動,這就要充分發揮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交往文明對物質文明的反作用。中國雖然在現代生態文明的建構上相對西方有所滯后,但在文明的其他幾個層面上卻有著相當的優勢,因而完全可以在后發階段上大有作為?!?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