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辰
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是個巨大的宏觀報道選題,也是任何經濟記者不會放棄的選題。但作為地方媒體尤其是與百姓生活貼近的都市晚報的記者,我想我們更應該以整個經濟形勢為背景,站在本地方本區域的看臺,懷揣市民視角,本著人文關懷的精神采寫“金融危機”下的經濟報道。
百姓視角:結合本地“近”看“危機”
2008年9月,美國投行雷曼兄弟倒閉成為金融海嘯隨后在全球席卷開來的一個標志,全球經濟開始進入一個深度調整期。自全球金融危機信號一顯現,全球的大眾媒體立即對此給予了超乎尋常的關注。可以說,正在發展的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危機和挑戰的同時,也給經濟新聞帶來前所未有的報道機遇。
作為地方晚報,報道既要體現地方特點也要緊跟大勢解讀形式。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每一根經濟神經的顫動都可能牽動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人的經濟命運及個人生活。新晚報2008年10月20日一篇《冰城人秋寒中感受金融風暴》的通訊報道,首次讓冰城人將電視廣播中“金融危機”概念現實化,報道中幾個主要人物都是哈市人,他們或是紙業出口公司經理,或是留美大學生,或是證券交易所業務員和旅行社經理,對他們當前生活狀態的解讀,即是對普通百姓當前經濟形勢下人本關注,也是媒體能呈現給讀者的“金融危機”最好的解讀。
生活報一篇《金融危機帶來新節儉生活》也通過陳列統計權威數字,采訪商業、餐飲業市民消費變化將“危機影響報道”本地化。
金融危機是經濟問題,但是任何問題最終是人的問題,表現人,應該是所有新聞的歸宿。關注巨大的社會變動之下的個體經驗,體現對人的關注與體恤,因而處理的新聞很成功。
關注民生:“生錢”類報道緊隨其后
經濟危機之下,缺乏較好的投資渠道。“如何賺錢”“如何錢生錢”成為大家關心的話題。因此,除了對市民生活“現狀”進行客觀報道,拉近百姓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理解外,如何在這種形勢下最大限度減小“錢袋縮水”的程度,增強理財能力的“生錢”報道,此時也成為媒體在金融危機下財經報道的另一個重要方向。
2008年10月,金融危機伊始,《新晚報》即敏銳地辟出兩個整版從樓市、車市、金融投資、收藏投資等多個經濟領域全方位地采訪,行業現狀,提出專家理財建意,推出《直擊金融風暴·哈埠篇》,對市民如何面對股市、存款以什么形式好、基金如何投資、保險是否繼續、樓市是否該出手等等。這些新聞既有一定的話題性,服務性也更強。實現了經濟新聞的重要功能,也為廣大市民樂道。另外,南方一些主要城市的媒體也在此次推出了“生錢”專欄等,教市民如何對家庭開資開源截流。《廣州日報》理財版“投資紅綠燈”欄目中的“走出去”系列報道,主要是向本土投資者推薦到境外投資方向、方法、建議。重點欄目“投資對對碰”向中小投資者推薦投資加盟連鎖行業的利弊,這種深入采訪為有意創業的中小投資者們提供了最實際的內容。
解讀政策:政策報道市民角度解析
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后,我國也相繼出臺各種措施刺激經濟,單純的經濟政策報道讀者讀起來晦澀難懂,要脫離就政策談政策窠臼,就必須將經濟政策報道向社會終端引申。央行2008年幾次調低利率刺激經濟,報道利率下調,則要從老百姓存貸款利息變化談起,可以引申為以下主題:利率下降后,按揭購房一族每月將省多少錢?錢存銀行還劃不劃算?新的利率條件下,如何理財?有點閑錢是提前還房貸還是做投資?從這些視角出發,《新晚報》連續刊登《再降息“房貸族”減負——30萬房貸15年能省4萬多》等系列報道,一下子貼近了讀者的生活,引起較好反響。
另外,國家下撥40 000億資金支持地方建設擴大內需,這些巨大的國家投資分配到本地區的能有多少?這些下撥下來的資金都用到了什么地方,支持了那些建設?都是百姓所關心、關注的。隨后,《延壽兩初中校舍改造獲國家撥款》、《5所中職教育學校獲國家投資建樓》等系列報道相應對此給出了答案。
總之,微觀切入的大局意識,即是以微觀的小切口、小人物和小故事來撬動一個宏觀主題。越小就是越接近社會經濟的毛細血管,在宏觀背景的映襯下也越具有戲劇性和可讀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要體現總體觀察的人文意識,凸現大變革經濟背景下的國家、地區、公司、企業家和普通公眾的命運,彰顯人文關懷。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一路披荊斬棘,高歌前行。作為某一企業、地區和個人,或有沉浮,但作為整個行業、地區和一類人群,同時遇到全球金融海嘯這么大的沖擊和影響,還是第一次。這就要求我們的經濟新聞,在針對一個地區、行業和企業日常市場行為作出堅硬的技術分析和報道外,還要多一點人文關懷。□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