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瑩 劉 舒
隨著新聞事業改革的深化,傳媒傳播方式的改進,新聞評論也不斷得到發展。對正確輿論的形成,先進文化的探求,人類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報業領域,20世紀90年代,以《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新周報》等為代表,紛紛開設富有各自特點,符合各自辦報方針的新聞評論的專欄,特別是時事評論。這種時評,以最新、最深刻,最簡潔的形式和讀者見面,成為媒體言論個性的最高標志。并由此反映出濃厚的社會責任感。
一、何謂新聞評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范榮康先生是這樣界定的:“新聞評論是就當天或最近報道的新聞,或者雖未見諸報端但確有新聞意義的事實,所發表的具有政治傾向的,以廣大讀者為對象的評論文章,離開了新聞性、政治性和群眾性,都不成其為新聞評論。”
20世紀90年代中期,伴隨著中國大陸的媒體輿論監督的逐漸活躍,伴隨著思想解放的不斷加深,伴隨著中國媒體話語權的逐漸開放,輿論監督對社會發展與變革的影響越來越大,輿論監督的范圍和能力也越來越得到受眾的信任與支持。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考察,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次變動,輿論都起著先導作用,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輿論更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南方周末》較早地開設了專門版面用于輿論監督。2002年7月,已擁有了《眾議》、《視點》等專版的《南方周末》又在頭版增設了專欄《方舟評論》。憑著《南方周末》的影響,“方舟評論”作為其頭版評論文章,開始就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并迅速成為其主打內容之一。本文以2006年2月23日到2004年3月11日期間的15篇《方舟評論》為代表,探討一下“方舟評論”的選題特色對傳媒輿論監督環境的構建問題。
二、分析方舟評論的選題特色
1.從黨和國家的最新精神與政策中選題。熟悉“方舟評論”的人都知道,密切關注著中央的精神和當前的客觀形勢,輿論動向。尤其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往往反映了特定時期的工作大局和政策精神,體現著中央的意圖,并贏得了人們的重視。宣傳中央領導的講話精神,顯然是其新聞評論選題的首要方向。因為,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有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任務。“方舟評論”在這一點上就很好地體現出了媒體的“喉舌”功效。及時、準確地對當前黨和國家的最新精神與政策進行深入的思考。
比如“方舟評論”早在2005年11月24日的《攻堅:推動改革涉過深水區》一文中就是由胡錦濤主席對目前改革的狀況和任務的講話而引出了改革的論題。至此拉開了“方舟評論”關于“改革和爭論”一系列報道的序幕。而在《形成改革共識再鑄改革輝煌》一文中就完全是根據國家領導人的講話而作為選題,進行報道了。2006年3月,恰逢“兩會”期間。此前,改革爭論早已不絕于耳,人們對該不該改革,為什么改革,怎么改革,改革的深度等問題都進行了激烈而嚴肅的討論。直至3月6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全國人大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發表了關于改革問題的重要講話,要求我們“堅持改革方向,堅定改革決心”。為了宣傳貫徹這個講話精神。3月9日的“方舟評論”就于頭版登出了《形成改革共識再鑄改革輝煌》的文章。文章開頭就引出了胡錦濤主席的講話,“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進一步堅定改革的決心和信心,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努力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要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切實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改革的新突破。”接著下面就用一句話獨立成段:“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要不要改革?如何改革?總書記的一席話,語氣堅定,鼓舞人心。”至此,所有關于要不要改革的爭論都將偃旗息鼓。
2.從社會前沿的典型事件與熱點中選題。有人說,一篇新聞評論是否有價值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看他的選題是不是觸及現實,時效性和針對性強不強。在進行新聞評論的選題時,能夠把握好社會前沿的這些典型事件和熱點,就能夠很好的把握社會的脈搏,體現出新聞評論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方舟評論”在這一點上也做得很好。比如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發生爆炸,造成松花江段位苯污染。哈爾濱市政府發公告停水四天。但是剛開始給市民的說法卻是自來水廠檢修。讓市民無法接受。后來,哈爾濱市委市政府決定說出事情真相,省長張左己并作出承諾要喝下哈爾濱恢復供水的第一杯水。11月27日,張左己兌現承諾,隨著他喝下的這“第一杯水”,這場公共危機可以說是告一段落。12月1日的“方舟評論”就針對張左己答新華社記者問,撰寫評論《面對危機,讓我們分擔并分享》。文章開篇就敘述了這次水污染導致的公共事件的緣由。并介紹了張左己省長對這次危機的感受。由危機之初發布“善意的謊言”——“管網檢修”而引發的民眾質疑,到政府和市民以誠相對,公布危機真相,取得民眾諒解和支持。張左己省長的感慨:在突發事件來臨時,必須維護群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一旦群眾了解了真相,就能與政府一道,共同戰勝困難。文章接下來又介紹了溫家寶總理的講話。而引出作者真正的選題意圖:政府必須依靠人民。下面作者就明確的指出文章選題的主旨,即社會轉型問題,構建和諧社會。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通過多社會前沿的典型事件與熱點作為選題,而引出自己的觀點,并擴展到更深層次的思想。
3.從實際工作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和薄弱環節中選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體,群眾的利益就黨和國家的利益,群眾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黨和國家所關注并解決的問題。因為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我們的新聞事業也要力求做到“三貼近”:貼近群眾,聯系實際,深入生活。那么在從實際工作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和薄弱環節就是我們選題的著眼點和落腳點。這一點,就顯現出很強的針對性。2005年12月15日的“方舟評論”就刊登評論文章《民工醫院需要精心呵護》。指出政府在弱市群體醫療衛生方面的不足和民工艱難的生存狀態。呼吁社會廣泛關注這一問題。還有“方舟評論”對教育方面一直都投以極大的關注《別拿“教育產業化”做替罪羊》一文就指出,教育產業化的出發點和觀點是好的,但是已經被某些“教育商業化”問題所扭曲,偏離了軌道。政府和社會在繼續推行“教育產業化”的同時,規范教育體制,建立相應的司法制度。但是,不能走回頭路。像這樣的選題還有很多比如像另一篇關于教育的評論文章:《教育公平:從取消“借讀費”開始》。□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