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雷
一、曾經的大眾化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中,歌曲市場化的進程大抵就是歌曲大眾化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通俗歌曲是楷模,是先行者,因為改革開放在市場化的那一歷史時刻,通俗歌曲恰好正是充扮流行歌曲的時候。這是個天時,也正由于通俗歌曲率先大眾化,便有人誤為大眾歌曲就是通俗歌曲就是流行歌曲。當我們靜一靜分析的時候,我們很快察覺這些東西原本并不是同一樣東西。實際上,在長一點的歷史上,民族歌曲和美聲歌曲都曾有她們流行的美好時光。如果我們往更長一點的歷史看去,那時流行的曾經是戲曲。歷史再拉長,流行歌曲是吟誦詩詞。還可以不斷的拉長歷史看。這樣看的話,我們就像上到山巔看風物。這樣看的話,我們就容易看到今天以及今后的大眾歌曲她不一定是單一的,她為什么不能是多元的呢?難道大眾就永遠僅能同時接受單一的唱法。時至今日,美聲、民族、通俗夾著古典、搖滾、節(jié)奏藍調爭先恐后向大眾走來,思想、技術、經濟、文化進化了大眾自身從而催促大眾向多元化的唱法走去。伴隨著大眾思想與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經濟與技術也為大眾歌曲的多元化做好了必須的準備。
干脆暫時避開唱法和演唱風格,從聽的感覺上去找分別。這也是當大眾歌曲定義之后我們將進行探討的實際問題。不成定義地說,大眾歌曲就是大眾能聽到的歌曲,大眾喜歡聽,大眾也樂于參與的歌曲。例如您若是大眾分子,您聽到的就是大眾歌曲,您所唱的一樣是大眾歌曲。
二、小眾化的開啟
上世紀80年代后,人們逐漸從只知蔣大為、李谷一這些改進民族唱法,認識了港臺的靡靡之音。90年代則是天王時代,四大天王引領群雄,還有一幫號稱天王殺手,如周華健等。天王時代是華語樂壇迄今為止最為輝煌的時代,人人不會唱也會吟,所以天王時代,大一統(tǒng)是其顯著特點。歌曲極具大眾化,演唱難度不高。原因可能是人們剛剛進入音樂的啟蒙時代。直到周杰倫石破天驚,開創(chuàng)多樣化的新時代。不清的吐字,新奇的作曲,加上方文山的妙詞,顛覆了整個樂壇傳統(tǒng),也使得人們重新認識音樂,一大幫創(chuàng)作人擺脫束縛,拔地而起,百花齊放,樂壇中心從香港轉至臺灣。這是歌手在演唱技巧上有非常大的進步,很多歌曲不能被普通人演唱。大眾口味變刁,人們開始尋找各自喜歡的風格,萬人傳唱的歌曲基本絕跡。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將過時,新創(chuàng)作模式也開始式微,從周杰倫開始表現(xiàn)為源頭枯竭,甚至傳出“抄襲”聲。這時選秀節(jié)目興起,李宇春橫空出世,顛覆審美概念,樂壇從歌曲轉向個人表現(xiàn)力。直到今天曾軼可的出現(xiàn)。雖然現(xiàn)在潮流尚不明顯,但初步總結是歌曲小眾化,音樂被弱化,歌手凸顯,甚至有草根化的跡象,任何人只要演唱,都可以找到喜歡自己的群體。一個人可以被愛死,也可以被恨死。網絡在此推波助瀾,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的歌曲,無論原唱或是翻唱,放到網上,找到喜歡自己的群體。現(xiàn)在不是一種風格的音樂吸引一部分人,而是一個歌手吸引一部分人。欣賞角度更加多樣化,甚至異變、逆向、怪異的欣賞角度出現(xiàn)。
不僅是歌曲小眾化,偶像也不一定是大眾看著都順眼的。2005年湖南衛(wèi)視造出了李宇春這顆平民巨星,雖然她的唱功備受質疑,但是湖南衛(wèi)視很聰明地使出了“中性美”這一招,顛覆了中國的傳統(tǒng)審美觀,贏得超人氣,賺了盆滿缽滿。而2006年東方衛(wèi)視又造出了師洋和宋曉波兩大民星,前者是《我型我秀》的“人氣王”,以其極度搞怪夸張的舞臺表演風格在中國大陸掀起了一股“師洋風”,其影響力堪與李宇春相媲美。后者是《加油!好男兒》的亞軍,但卻是個聾啞殘疾人,他十分特殊的情況同樣也吸引很多受眾的眼光。
中國大陸的娛樂類節(jié)目經歷了《綜藝大觀》式的明星表演類的娛樂模式,《歡樂總動員》式的明星、游戲、受眾參與類的娛樂模式,《非常男女》式的情感婚姻配對類的娛樂模式,《開心辭典》式的受眾參與益智博彩類的娛樂模式,潮起潮落,這些節(jié)目基本都已風光不再,而今天風頭正健的選秀類真人秀節(jié)目靠打“小眾化牌”又能維持風光多久呢?其實,現(xiàn)在選秀類真人秀節(jié)目大多定位于年輕人,不妨從宏觀上也小眾一把,考慮一下老年人,隨著中國老年人數的擴大,他們往往成了被遺忘的角落,電視媒體可以進行戲曲類、歌舞類的選秀欄目策劃。□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