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鳳國
一、抓基礎
1.加強村級班子隊伍建設。村級班子是農村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是開展工作的核心力量。可以說,抓住了村級班子建設,就是抓住了農村工作的根本。要因村制宜,按照“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用人理念,選好配強村級班子,對存在“兩張皮”現象的班子,推行“一肩挑”;對軟弱渙散、服務意識不強的班子及時進行調整,把政治素質好、“雙帶”能力強的干部選入村級黨組織班子。
2.加強農村發展黨員工作。強化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注重發現和培養苗子,及時把那些政治素質較好,有培養前途的復員軍人、致富能人、大中專畢業生、外出務工經商者等作為培養對象,確保每村至少保持10名左右的入黨積極分子,并按照“雙培雙帶”的教育理念,有針對性地加強教育培訓,努力把黨員培養成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優秀分子培養成為黨員。
3.加強村級活動場所的建設和使用。村級活動場所作為黨員干部開展工作、發揮作用的“根據地”,要根據形勢變化和基層需要,逐步加大投入,不斷在規范管理,完善設施,提高村級活動場所服務功能,把村級活動場所真正建設成為黨員活動、村民議事、文化娛樂和學習培訓陣地。
二、抓關鍵
1.發動全社會共同努力。隨著形勢發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豐富,要保證工作成效,單純依靠村級自身的力量遠遠不夠,關鍵還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
2.配強“具體責任人”。“班子強不強、關鍵在班長”。村黨組織書記素質高低、能力強弱對一個村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村級黨組織班子建設中,結合我縣實際,應采取“公推直選”的辦法,打破地域、身份界限,把黨性強、作風正、有能力、群眾擁護的黨員干部選配為村黨組織書記,同時,加大從縣鄉機關推選優秀年輕黨員干部到村任黨支部書記或副書記的力度,切實發揮好他們在農村工作中的“領頭羊”作用。
3.健全齊抓共管機制。以“三級聯創”為抓手,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建立領導干部聯系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制度、部門包村制度,切實落實縣、鄉、村三級責任,構建起上下聯動、左右互動、整體推動的工作格局。重點在完善工作制度、創新活動載體、加大保障投入上下工夫。同時,推行黨建工作督查制度和考核制度,做到工作有目標,考核有辦法,并把考核結果作為聯村單位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包村干部評先選優的重要依據。
三、抓重點
1.建立和完善保障激勵機制。按照“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前途,離任有保障”的思路一是逐步建立村干部報酬正常增長機制,切實增加村干部的工作報酬。加大從優秀村干部中選拔鄉鎮領導干部、考錄鄉鎮公務員、招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的力度,把政治素質好、參政議政能力強的優秀村干部作為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推薦人選。建立相關退有所養的制度,堅持離任村干部補貼制度,村干部定期體檢制度以及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等,切實解決村級干部的后顧之憂。
2.建立和完善村級事務管理機制。以擴大基層民主、改進領導方式、提高決策水平為重點,建立和完善村級黨內民主決策機制、財務管理制度和村級黨務公開制度,廣泛集中民智、充分集思廣益,定期召開黨群民主議事會,共商共議村內“大事”,拓寬黨務、村務公開渠道,切實落實黨員群眾對村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建議權和監督權,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
3.建立和完善發展集體經濟的幫扶機制。政策上“提一把”。研究制定鼓勵村級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好資源、區位等優勢,發展集體經濟;黨員干部“帶一把”。教育引導村干部逐步轉變思想觀念,立足實際,大膽開拓,主動興辦各類經濟實體,努力拓寬村級集體經濟的收入來源;社會力量“扶一把”。以開展“結對幫扶”等活動為載體,為結成幫扶對子的村提供資金、信息、服務等資源,共同推進村級經濟發展,不斷增強村級組織的“造血”功能,逐步解決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的問題。
四、抓管理
農村黨員干部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個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一個區域的發展思路,所以,針對我縣農村黨員和干部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的現狀,更要加大對農村黨員和干部的教育培訓力度。
1.加強村級干部的教育培訓。采取集中培訓、巡回授課等形式,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農村干部進行學習培訓。每年分期分批對全縣所有村干部輪訓一遍,不僅進行政治理論學習,同時注重思想教育,增強帶富意識。結合結對幫扶工作,積極組織縣委黨校、司法、農業、科技等部門的精干力量組成講師團巡回授課,送理論上門,送技術進家,不斷提高農村干部依法辦事、民主管理、服務群眾的能力。
2.加強黨員教育管理。認真落實“三會一課”、黨員活動日、民主生活會制度,充分利用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絡,采取“流動黨課”等方式,加強政策法律、思想道德、黨性知識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提高廣大農村黨員的政治、科技和道德素質,充分發揮他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
3.完善黨組織設置方式。一方面,在流動黨員群體中建立黨組織,隨著農村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外出務工的黨員越來越多,而且有的地方外出黨員又相對集中,形成了農村黨員的特殊群體,在這特殊群體中建立黨組織便于對流動黨員的統一教育管理;另一方面,在以產業化的龍頭企業、產業化的規模基地、產業化經營市場或是在行業協會等一些基層服務組織中建立黨組織,努力把黨的建設滲透到“三農”工作的各個環節,切實發揮好基層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