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文
摘要:分析了管理體制、經營模式、投標報價等國有建筑施工企業經濟效益的幾個主要影響因素,并提出應理順管理體制,規范市場秩序、加大經營結構調整力度,實施多元化經營,培育新的經濟效益增長點、加強企業成本管理等改進措施。
關鍵詞:國有建筑施工企業經濟效益影響因素改進措施
經濟效益欠佳,是目前國有建筑施工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盡管近年來國家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了對基礎設施的投人,給國有建筑施工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由于體制的原因,多數國有建筑施工企業的經濟效益并未同步增長,有些甚至仍然虧損嚴重。因此。研究經濟效益的影響因素。并找出相應改進措施,是國有建筑施工企業面臨的迫切問題。是施工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
一、國有建筑施工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因素分析
1、管理粗放,損失浪費比較嚴重。
一是現場材料管理混亂,材料浪費、丟失現象大量存在。如材料出入庫把關不嚴、用料無定額、現場盤點馬虎等,造成材料浪費嚴重。二是忽視工程質量,返工損失嚴重。如某施工企業承建的辦公樓工程,由于竣工后出現墻體大面積滲漏等質量問題,甲方拒付工程尾款,使公司損失數十萬元。三是工程預、決算,合同簽定等方面基礎工作差,造成預算少算、合同漏項、取費計算錯誤等,使該向甲方要的要不回來,減少了預算收入。四是收尾工作抓得不緊,工期拖延,被迫支付違約金,加大了工程成本。
2、創新經營不力,產業結構單一,管理模式傳統
長期以來,由于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施工企業結構性問題一直存在較大弊端。企業大的不強、小的不專,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建筑的市場特征不明顯,企業的市場決策行為雷同,在建筑市場出現供需嚴重失衡、競爭加劇、生產能力大量過剩的情況下,企業沒有很好地結合自己的產業特點,有效地向關聯程度大的工程承包上下游產業延伸,如市政項目、輕軌項目、地鐵項目等,而是無奈于惡劣的市場,繼續苦苦在單一的經營領域中奮斗,再加之部分企業存在重市場、輕管理,重產值、輕效益等傳統觀念的影響。有時將千辛萬苦籌集來的資金投向一些效益難料的墊支項目,為他人做了嫁衣,而自身發展卻舉步維艱,如履薄冰。
3、招投標條件苛刻導致低價中標
苛刻的招投標條件是國有建筑施工企業經濟效益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建設單位為了早出效益,要求縮短施工工期,建筑施工企業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以滿足工程投標條件。因此,招投標條件苛刻嚴重地影響著企業的經濟效益。另外,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有些建設單位和招標單位在招標時不加選擇地追求低報價。建筑施工企業為了生存往往只能被迫降低費用而接受低價中標這個事實,這樣必然造成收入的大幅下降。
4、工程款拖欠嚴重,利息支出有增無減,增大了企業的財務費用
目前,工程款拖欠的情況是非常嚴重的,個別企業應收帳款幾乎占到了結算價款的一半。從時間上看,拖欠數月半年已屬正常。多數一拖就是一年數載。盡管國家計委、建設部曾經發文不允許墊資帶資施工,但施工企業為甲方墊資的情況比比皆是,低至30%,高的可到50%。施工企業資金已屬極度緊張,墊資和工程款拖欠無異于雪上加霜。使企業的資金更加捉襟見肘。為了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企業常常不得不大量舉債,并為此承擔巨額的利息支出。
二、國有建筑施工企業經濟效益的改進措施
根據目前國有建筑施工企業的現狀和面臨的形勢特點,我認為,國有建筑施工企業要走出效益低谷,擺脫困境,必須內外作用,標本兼治。具體地講,可采用以下三點改進措施:
1、理順管理體制,規范市場秩序。
一是要加快國有建筑施工企業體制改革,理順企業產權關系,明確企業法人財產權,使企業真正成為合格的市場競爭主體。二是要改變建筑產品價格畸低的狀況,保證建筑企業獲得相當于社會平均利潤率水平的平均利潤。還要通過立法。規范甲方行為,使壓價限定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三是嚴肅結算紀律,促使甲方及時足額撥付工程款。要認真落實國家計委、建設部關于不允許墊資帶資施工的規定,對要求墊資或變相要求墊資的行為,一經查出,要嚴肅處理。五是要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積極建立待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從根本上解決企業辦社會的向題。保證國有建筑施工企業能夠輕裝上陣,參與公平競爭。
2、加大經營結構調整力度,實施多元化經營,培育新的經濟效益增長點
作為建筑企業如何進行結構調整,最適宜向何種類型產業延伸,這沒有統一的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定式。每個企業應該遵循“因企而宜,因時而宜”的原則。在調整結構時,應在鞏固施工主業的同時,圍繞業主積極開發較容易的相關產業。堅持業主和副業并舉,向上游和下游產業延伸發展,如路橋施工企業可涉足輕軌項目、地鐵項目等,逐步實現由單一的施工生產型向集約資產經營型企業的轉變。這種既可解決利潤空間小、競爭又激烈的被動局面的做法是當前建筑企業發展的方向,也是提高國有建筑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3、加強企業成本管理
(1)樹立“低成本,高質量,高效益”的觀念
建筑企業增加效益的根本途徑就是降低成本。企業要在競爭中獲得主動權就要建造更多的有代表性的精品名牌工程,正確處理好成本與質量、規模、方案、設計、預測、決策及其他各項工作的關系,實現最佳結合,達到成本管理的最佳效應。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精打細算,做到質量與成本的有機統一。
(2)推行目標成本管理
把成本管理由生產經營決定成本向成本干預生產經營的開拓型成本管理發展。完善內部成本激勵機制,按崗位責任、工作目標、成本內容與每個人的工資獎金掛鉤,上下浮動,促使全體員工在實現各自成本責任目標的同時實現企業的利潤目標。將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引入企業成本管理之中,真正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立體動態成本管理,不斷提高成本效益,提高企業的生存能力。
參考文獻:
[1]劉行,蔡經,建筑工程項目成本管理體系[M],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侯加恒,成本會計[M],北京:經濟出版社,1998。
[3]韓月萍,加強工程成本控制
提高企業經濟效益[J]山西建筑,2004(5):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