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珍
摘要:眾所周知,會計信息在社會經濟運行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企業利益相關者了解企業經營狀況的一架橋梁,而且是社會資源配置的一種隱性手段。然而,近段時間以來出現的會計造假事件卻讓人們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產生了極大的懷疑。作者認為解決會計信息失真應從根本上找出失真的原因,進而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來解決此問題。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對策
在2001年11月,曝光了安然公司的會計丑聞,隨后出現了世界通信、施樂等公司的會計作假。由此使紐約股市大跌,造成了國際五大之一的安達信會計公司的破產,又是美國股民甚至全球的投資人都缺乏投資的安全感。這些會計造假事件對全球的資本市場同樣引起了巨大震動。安然事件和隨后曝光的若干起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行為,作為一種會計現象,既不是偶然的,更不是孤立的。他們是在深層次的原因惡化到一定程度的表現形式,而且關于這方面的研究與對策也已經是多之又多,但為什么會計信息失真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會愈演愈烈、愈演愈多呢?所以,我們研究會計信息失真不能只簡單地停留在表面,而應該找出其失真的根源之所在。在此基礎上找出防范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真實性是會計信息最基本的要求,一旦失去了真實性,會計信息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信息失真導致了宏觀調控與微觀決策的失誤
失真的會計信息傳遞給全國全社會,導致諸如反映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等統計資料誤傳給國家計劃、統計部門,憑這些失真信息制定的國家長、短期計劃和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就會失去合理依據。
2、會計信息失真破壞投資環境。影響經濟資源的合理分配
在投資市場,投資者是根據出資的安全性與獲得利潤高低等因素決定投資方向的。而他們警醒決策的主要依據就是企業所提供的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會計資料。因此,會計資料的真實與否就關系到廣大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是否能實現利用市場完成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序流動。
3、會計信息失真干擾市場經濟秩序的有效運行
一個完善的發達的市場經濟,是在合法、公平的競爭機制中發展起來的,會計信息失真,破壞了市場運行的有序性和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多個方面。這些原因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在對一個原因作深層次的分析時總會發現它又受制于另一種原因。這正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會孤立的存在。
1、政府行為——規范嗎?
從理論上說,在對待會計作假的問題上。中央政府的態度是明確反對的,因為它并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沒有縱容會計舞弊的利益沖動。但地方政府在企業會計舞弊行為中卻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作為一級政府他要行使監督的職責。有發現和制止任何舞弊行為的傾向;另一方面,作為地方政府,畢竟又有自己的地方利益,而且地方官員的升遷機制常常與地方經濟是否能良好的發展具有直接的關系,這兩個角色既具有一致性又存在沖突,所以這在客觀上使地方政府存在與中央政府驚醒策略性博弈的某種沖動。
2、法律、法規——完善嗎?
缺陷一:現行的審計準則,是在強調實用原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帶來實用主義的痼疾:
首先,由于審計準則是在對審計實務,特別是在對審計慣例歸納的基礎上產生的,因而,很難形成在理論上或邏輯上首尾一致的完整系統。
其次,由于審計準則是從流行的實務與慣例中產生的,就沒一個準則來說很實用,但準則相互之間就很容易產生矛盾。
第三,權責發生制的缺陷。由于權責發生制對費用和收入的確認比較模糊,因而很容易成為陷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與泥潭的險區。
缺陷二:民事法律責任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它的威懾力有多大,取決于會計造假行為被發現的概率、發現之后被處罰的概率以及處罰力度的聯合乘積。如果不當行為被發現之后,給予的處罰不關痛癢,或不當行為曝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受私利所驅使的人們同樣會鋌而走險。
雖然隨著證券監管力度的加強,大量虛報利潤、偽造上市資料的公司相繼曝光,那些難辭其咎的會計事務所除了被公開譴責、處以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外,卻鮮有因此而承擔賠償投資者損失的民事責任。這部分歸結于我國實行政策與法律并重的審判原則,由于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注冊會計師行業準則和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制度缺陷導致大量非市場行為的產生,“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成了市場公開的秘密。法不責眾,保持社會“穩定”,使得司法機構不得不投鼠忌器。
3、會計監督——有效嗎?
會計監督是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是我國經濟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監督可分為單位內部監督、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
(1)內部監督
內部會計監督的主體是各單位會計機構的會計人員,監督的對象是單位的經濟活動。而單位的經濟活動反映在文字方面則是會計信息,所以。內部監督直接的說法就是自己監督自己。
(2)國家監督
在國家監督方面,我們一直著重強調了被監督單位提供虛假會計信息應承擔的責任。但卻沒提及作為國家監督部門的工作人員在監督過程中的違法行為該如何處理。
(3)社會監督
會計工作的社會監督,主要是指由注冊會計師及所在的會計師事務所依法對受托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的審計、簽證的一種監督制度。
促使注冊會計師去作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面子”與“肚子”問題。在注冊會計師制度安排上,出現了有悖市場經濟規律的怪圈——即出錢買單與消費的不是同一層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買單與消費的二個層次還存在著很大的利益沖突。是以客戶為向導,還是以社會公眾利益為重,一直是困惑注冊會計師行業的難題。
其次是審計手段的缺陷。在成本、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注冊會計師開始退而求其次,將其審計目標定位僅僅是確認財務報表在形式上是否公允表達。在審計過程中,只要發票是真實的,只要單據是齊全的。注冊會計師就會確認財務事項是公允的、客觀的或真實的。要求注冊會計師超越原始憑證去發現每張單據背后是否有貓膩,也是不現實的。
4、經理人——有過錯嗎?
經理人是否有會計舞弊的沖動,要看舞弊收益與成本之間的關系。
首先我們應分析一下,經理人能從會計舞弊中得到的利益是什么。作為一個經理人或經理人群體,所關心的是經濟上的報酬和職位升遷、社會地位的提高、事業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等。而所有這一切,在正常情況下只能通過成功地經營和管理才能獲得。于是,當公司出現業績不佳,甚至危機時,經理人便會通過會計操縱甚至舞弊的手段調節利潤,改變公司的形象。
再者。經理人舞弊被發現的概率有多大,經理人作為一個企業的內部實權的掌控者,操縱著企業的一切活動,包括財務活動。
因為經理人舞弊被發現的概率是極低的。所以即使有外部監督者——注冊會計師。這種被發現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三、防范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1、規范政府行為,加強監督職能
一方面要改變政府官員的升遷、激勵機制問題。另一方面對于監管部門的行為。我們應試著成立一個相對獨立的專門機構去監督這些監督者。對于我國來說則應從理論、方法和組織結構上構建一個適合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中國特色的政府會計監管體制,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能保證該體制高效運行的機制。
2、加強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
公司治理是源頭。內部控制是中間機制。資產提供者需要一種直接或間接對公司重大決策表達意見的制度安排。促使經營者履行契約責任。公司治理實行決策、執行、監督分權制分行制度,基于制衡原則,董事會中設立獨立董事,建立財務委員會作為投資中心的核心組織,實施財務戰略管理,并對財務負責人實施制衡,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性;建立的審計委員會與經營者獨立,同時要確立審計委員會與內部審計之間的信息溝通與制約關系,內部審計向董事會負責時,代表治理機關進行審計,促進內部控制有效運行。
3、形成職業經理人市場
聲譽是經營者在經理人市場中存在獲利的一項重要的無形資產。良好的聲譽有利于經營者的長期發展。因此。我們建議應逐步形成一個職業企業家階層,由有關機構定期對其業績、行為進行考核,并評定其聲譽,記錄在案。對于使經營者的劣跡要隨時公布。從而迫使經營者放棄短期行為轉而追求長期利益。
加大處罰力度。降低經營者與其風險收益。經營者提供失真的會計信息不僅要承擔上述聲譽損失成本,還必須承擔物質成本。我們認為,使經營者的風險成本大于其風險收益是一種有效防止經營者提供失真會計信息的物質上的內在激勵措施,這便要求加強會計社會監督力量。提高審計質量,從而增加經營者造假受罰的風險,而后的重點便是加大處罰力度,降低經營者的預期風險收益。
4、完善會計事務所的相關機制
(1)完善注冊會計師的家法
為了應對注冊會計師的危機。我們在民事法律責任方面應進一步的完善。對審計不實行為的損害賠償實行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將證明自己是清白的舉證責任倒置給被告注冊會計師。而不是由原告證明會計師是不清白的:繼續深化會計師事務所的改革。在注冊會計師行業推行合伙制。在具體確定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方面,應當區分是否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在設計民事法律懲罰機制的時候,要注意注冊會計師不當行為被發現的概率以及處罰力度之間的協調,關鍵是成本效益原則。
(2)形成注冊會計師市場
象形成職業經理人市場一樣。作者認為應形成注冊會計師市場。有關部門可建立一個專門的會計師事務所網站,把全國所有的會計師事務所都在網上備案。投資者和企業都可在網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會計師事務所。至于會計師事務所的業績評價,則完全交給了市場。
總之,防范會計信息失真任重而道遠。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我們預防失真的對策也要不斷的變化。縱觀世界各國近代歷史,沒有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是會計上落后的:反過來說,也沒有一個會計落后的國家經濟能夠快速發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社會經濟的發展將隨時都面臨著“定時炸彈”的威脅。給全世界資本市場的穩定都將造成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