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梅
摘要: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的粗線條核算已經不能適應成本細化的管理。作業成本法結合制造企業的實際情況對數據進行量本利模型的分析,為企業的產品定價和生產計劃的實施提供準確信息。
關鍵詞:作業成本法成本動因率作業成本動因率
JX公司是生產型的外貿出口電子企業,有8個生產車間,生產17種產品,分別為KF、SZ、DP、KD等產品,為了簡化數據歸集的工作量和保持兩種成本核算口徑的一致,就KF、SZ、DP、KD四種產品進行分析,其中1車間生產KF產品、SZ產品,屬于工藝簡單產量大產品;2車間生產DP產品和KD產品,屬于工藝復雜的低產量產品。每批產品生產的原材料都是開始生產每批次生產的產品按月歸集成本。
一、現行成本法下間接費用的分攤見(表-1.1)
上表成本核算方法的分配率為資源動因率。該公司的生產程序是原材料在生產開始的時候一次投入,在產品的約當產量按50%來計算。

二、多層次成本法下間接費用的分攤見(表-1.2)
本文根據多層次作業成本法的基本作業模型核算作業成本:若Dm表示產品的總作業成本,qmj表示產品耗用成本動因的數量,Qm表示產品耗用成本動因的總數量,則
我們可以看出現行成本法對于工藝簡單高產量產品KF多分攤了50,401.00元;對工藝簡單高產量產品SZ多分攤了70,220.60元;對工藝復雜低產量產品DP少分攤28,394.50元:對工藝復雜低產量產品KD少分攤23,265.36元。上述結論驗證了多層次作業成本理論中傳統成本計算高估了高產量,低復雜程度的產品的成本;低估了低產量,高復雜程度的產品成本的理論。
具體差異在于:
①、分配率不同現行成本的分配方法平均分攤間接費用;多層次作業成本法分別按照工藝復雜程度確定作業成本動因率,對于工藝簡單的產品來說分擔的成本會少些,對于工藝復雜的產品來說分擔的成本會多些,具體包括額外的不增值作業的一部分成本例如對直接材料的處理、試驗質檢費用等,
②、真實性現行成本法把工藝復雜的低產量產品成本分攤到其他成本中去,抬高了一般產品成本的價格,影響了企業的定價策略;作業成本法對工藝復雜的產品可以提高價格,對工藝簡單的產品可以適度減低價格以達到提升市場占有率的目的
現行成本法和多層次作業成本法的主要差異是對間接費用的分攤,即生產車間的固定資產折舊費、水電費等。作業成本法的核算雖然適合先進技術的生產企業,但并不是說一般的小型生產企業就不能夠借鑒。,對于上例來說至少可以單獨核算生產工藝復雜、要求比較高的產品并且進行單獨定價,維護企業的行業地位。在企業正常運營過程中獲取真實的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一直是有待解決的兩大難題。企業要逐步細化各個環節的操作問題,讓企業的財務報表更真實。

參考文獻:
[1]魏鋼唐杰:電信企業引入作業成本法的研究《企業經濟》2008年第3期
[2]張鋒:引入作業成本制度提升企業管理水平[N],人民郵電報,2004-11-25,
[3],楊松令陳放:作業成本法的八大缺陷及其解決方法《會計之友》2006年第36期
[4]穆林娟:將經濟增加值(EVA)融入作業成本法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5]王平心:作業成本計算理論與應用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