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寧
Style in Backstage
T臺入口就是一個臨界點。入口之后,是天才和偏執迷的臆想世界,那里是設計大師帶來的夢幻意境,完美得沒有一絲粗糙的現實;入口之前,是一群時尚從業者真實而可敬的工作狀態,那里有龍門架、梳子、發膠、粉底和按摩師有力的雙手,還有設計師焦灼的神情,不為人知的歡樂時刻和模特臉上天真的表情。或許,后臺的忙碌比戴著墨鏡坐在秀場前排,看著模特的細腳伶仃,順便被時裝雜志的閃光燈攝錄到下一期的內頁上,有意義得多。至少,從這里可以窺探到更多時尚的秘密。

BackStage&FrontRow;
Gauihier Gallet端著相機站在Chanel秋冬T臺的人口處,魚貫入場的名模從他身邊匆忙掠過,飛揚的衣角輕盈地擦拭著他手中相機的鏡頭,他甚至可以聞到她們身上止汗液和化妝品的氣味。GauthierGaliet已經記不清這是自己第幾次穿梭于Cbanel秀場了,如今的他早已沒有剛走人秀場后臺拍照時的那份緊張與局促了。在五年間,他不停穿梭于巴黎、紐約和米蘭的秀場后臺,他的作品早巳登遍了主流時尚雜志,就連Karl Lagerfeld也在自己的秀場后臺給予他“家庭成員”式的待遇。
在喧鬧秀場的后臺,Gauthier Gallet總是能捕捉到靜謐的瞬間,讓觀者動容。對很多人而言,后臺總是充滿趣味,又難以接近,這里潛藏著全球的時尚精英,也醞釀著每年的時尚走勢。每一場發布,能真正留心看下季流行趨勢的人沒有幾個,流行趨勢可以結束后回到酒店房間根據發布會派發的資料慢慢杜撰,在發布會上短短的十幾二十分鐘里,人人都忙著TO SEE或者TO BE SEEN。甚至常常忘記剛剛結束的發布主打單品是什么,卻對坐在對面哪個女人穿了哪一季節的Jimmy Choo涼鞋了如指掌。
于是,告別這個欲望的大工場,GauthierGallet最終決定將鏡頭對準秀場后臺,記錄那些為時尚努力打拼的人們。他希望用自己的攝影天份,記錄下時裝周中的另類影像,貢獻給那些遠在千里之外卻對巴黎或米蘭時尚有著濃厚興趣的人們——他堅信秀場后臺對時尚有著強大的推動力。或許可以這樣理解:T臺上的模特們在走秀的時候,身著華麗又昂貴的服飾,讓人覺得高高在上,無法觸及,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美好夢境。可是,下了T臺,這些時尚界的寵兒們褪去了高貴的衣服,她們瞬間又恢復成了我們普羅大眾中的一員,似乎讓我們相信,時尚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也沒那么遙遠。那些最有影響力的設計師、攝影師、造型師、媒體人在后臺的較勁都顯得真實和平易。
就在Gauthier Gallet拍下Karl Lagerfeld率領自己的模特謝幕的畫面之后,他便在當晚的一場車禍中喪生,時間止于2003年巴黎時裝周的最后一個晚上。后來,Karl Lagerfeld為Gauthier Gallet出版了《BacktSage&FrontRow;》。書中記錄的全是時裝秀后臺的場景:那些畫面依舊讓人熱血沸騰。
一場大秀的誕生
時尚圈的多數人總是健忘且喜新厭舊的。Gauthier Gallet離去已近6年,人們只是偶爾翻起那本《BacktSage&FrontRow;》,才會想起這個曾經穿梭在秀場前后的法國人。后臺的忙碌與艱辛,還有類似某個帥氣的發型師并不真是Marc Jacobs男朋友之類的八卦,總在趣味和豐富著時尚界的話題。當媒體也敏銳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拼盡全力將幕后搬到臺前,賺足了眼球,后臺的神秘隨著曝光也煙消云散。無論怎么透明,在多姿多彩、美輪美奐的背后,隱藏著的那些不為人知的環節和艱辛都無法被忽略。時裝展示之前,除了設計、生產外,少不了模特面試、試裝、化妝、造型,以及展示過程中的搶裝。那是一個神秘、必要、凌亂、性感、真實的過程。或許,還是一個令人血脈膨脹的過程。
每場秀開場之前的化妝造型只是最簡短的過程。事實上,主設計師和他們的助理至少需要提前三天至一星期到達秀場,首先是對來自各國的模特進行面試,從中挑選最適合自己當季作品氣質的模特,這是一個有趣的過程。設計師不經意的甄選甚至會影響到接下來流行的時尚面孔,這并非是你從秀場后臺就能簡單窺探到的。比如03年~05年,娃娃臉的蜂擁而上開創了一個足以載入史冊的新紀元,之后便一直鮮有能總領模特界的氣流,時尚圈也慢慢停止亢奮,開始形成一種既定的推模方式。06秋冬的Coco Rocha,07春夏的Agyness Deyn、Lara Stone,07秋冬的Irina Kulikova,08春夏的Karlie Kloss,08秋冬的HeidiMount,09春夏的Sigrid Agren。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09/10的四大秋冬時裝周,幼齒模特不再吃香,老齡模特反而成為搶手貨。今季男裝周就是如此不講理,AnnDemeulemeester、Etro、Yohji Yamamoto、VivienneWestwood等品牌紛紛邀請大叔爺爺級的模特走秀,看來時尚舞臺不上演祖孫三代的好戲是不會罷休的。
在確定模特這個最關鍵的環節確定之后、設計師要給每一個模特拍照,審查穿上服裝后的感覺,再由助手編號,這個過程有時要反復調整好多次!之后才是多次的彩排,直到真正的發布會開始后,設計師還會緊盯著后臺的監視器,生怕出錯,因為同時場外的大屏幕也在現場直播,來自各國的時尚媒體小會放過每一個細節。設計師和工作人員必須仔細檢查要上場的模特身上的每個細節。

Designers Look
一場時尚秀的誕生絕對不是你想象中的模特、觀眾、布景,再加上設計師與模特最后的“謝幕”構成的。我們可以發現,時裝秀和舞臺藝術間并不存在本質的區別。在很久以前,穿衣和看秀完全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設計師要讓觀眾被動地接受T臺上的“戲劇”,無意再造一個真實可觸的幻境,有意抓取主流媒體的注意,努力絕不僅限于開場時后臺的忙碌與專注……
秀場名利學
這看來與秀場后臺并沒有太大的關系,卻是潛藏在所有時裝發布會背后最透明的秘密。時裝秀僅僅是時裝營銷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店面的空間設計、平面印刷品、短片如今都成為了時裝系統中越來越重要的工具。而作為時裝工業100年來最重要的一個營銷環節,設計師需要想盡辦法獲得時尚名流與媒體的贊譽,并挑起豪爽買家的胃口。實際上,每年的時裝周都是一場適者生存的游戲:設計不夠,噱頭不夠,應酬不夠,就只有在洗牌中等待淘汰。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更是如此。
而那些觀秀的人們,總是如此偏執地熱愛著第一排的坐位,為那張燙金的請柬和寫著自己名字的座位奔波。其實第一排的座位又能衍生出三六九等,根據場地布置又會有所不同。一般情況,從出場數第九到十二位是最佳的,當然隨著場地選址日漸光怪陸離,這種老說法現在不時興了。不過第一排的中間座位總是風景最好的。得到一個好的位置看秀自然是次要的,時尚本身虛無,人們可能更著迷于其衍生的利益種種。
四大時裝周的發布會上,總是有一些面孔重復著,當然還有無數閑雜人等不停輪換著……某日,當你也收到某時裝秀燙金的邀請卡,你究竟是為時尚歡呼,還是頓覺周遭充滿緊繃、焦慮的氣氛,還是助長了你窺探究秀場的好奇和好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