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薈穎
90年前爆發的那場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歷史事件。它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也是一次氣勢恢宏,震古爍今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吹響了民主、科學的號角,喚起中國人民新的覺醒,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神州大地上的廣泛傳播。
五四運動的爆發,是以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知識分子發起的新文化運動作為思想動員的。在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的指引下,首先覺醒了的青年學生面對賣國求榮的腐敗統治,為挽救民族于危亡、人民于水火,毅然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狂瀾,由此而產生的影響著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的五四精神薪火相傳,延續至今。
90年前民主和科學這兩個口號的提出,有著很強的現時特征。提倡民主,是為了反對北洋軍閥的封建專制,反對仍自在中國占支配地位的封建主義的專制思想、等級觀念和倫理原則;提倡科學,是為了反對封建復古的潮流和迷信盲從的傾向。而轟轟烈烈的愛國行動則是為中華民族的存亡與尊嚴而進行的殊死抗爭。時隔90年,中國大地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民已經徹底擺脫了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枷鎖和奴役,和平的陽光已然讓戰火硝煙成為遙遠的記憶,但五四精神依然對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有著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重要意義,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被賦予著新的時代內涵。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國家在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方針指導下;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逐步健全了社會主義民主、加強了社會主義法制,取得了舉世公認的輝煌成就,這是我們黨對五四運動提出的民主和科學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適應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調動人民的積極性為目標,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鄧小平指出:“就國內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兩條,一條是政治上發展民主,一條是經濟上進行改革,同時相應地進行社會其他領域的改革”至于科學技術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現代化建設能否搞的又好又快,要看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教興國是根本的國策。因此鄧小平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要發展,離開科學不行。”如今的中國,“科學”不僅僅指的是自然科學,這個“科學”其實講求的是一切都要向科學化靠攏,包括科學發展、管理科學化、決策科學化等等,這些“科學”代表著中國的建設事業的正確規律,并指引著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而當代中國青年也越來越意識到加快追趕世界先進科學步伐的重要性和積極投身科學化建設社會主義的意義。在科技和制度高度發達和高速發展的今天,只有把握科學發展的根基,一個國家才能以全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人說,愛國主義是一桿接力棒,它會在磨難中傳承,也會在發展中接續。縱觀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奮斗、抗爭、建設與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五四精神這桿愛國主義接力棒已經得以并將繼續傳承。在新的世紀、新的時期,中國青年已經越來越多地將祖國未來的發展與自我價值的實現結合在了一起,新一代的青年更多地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為目標來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種將自身價值與民族未來的融入正是新時期愛國主義賦予五四精神的最新內涵:將國家利益與自身利益、國家安危于自身安危、國家富強與自身發展有機地結合。
五四精神正是由于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容,才煥發出更旺盛的生命力。在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的日子里,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就應當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努力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踏踏實實,埋頭苦干,熱愛祖國,抓好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使全體人民既富有當家作主的民主意識,又富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