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義
熟悉一點中共早期黨史的人,大概都聽說過“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這一名稱。但若要問到“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起源?他們都有哪些人?他們在中共歷史上起了什么樣的作用?相信很多人都不是太清楚。
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建立
其實,說到“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就不能不提到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先生在其革命生涯中,曾十分注重從國外尋求支持與援助。但后期他逐漸對西方列強感到失望,轉而把希望和熱情投向新生的蘇俄政權。十月革命勝利后,孫中山先生當即致電列寧和蘇俄政府,表示熱烈祝賀。
在西方列強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虎視眈眈、封鎖打壓的氛圍下,孫中山先生的賀電無疑讓蘇俄政府感到振奮與喜悅,進而對國民黨政府也予以了熱情支持。1923年,蘇聯派遣鮑羅廷將軍到廣州作為孫中山先生的顧問。孫中山先生創立黃埔軍校時,蘇聯政府更是給予了武器、資金及人員等方面的支持。1924年,孫中山先生還委派蔣介石和張太雷等對蘇聯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訪問。
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逝世。為了紀念這位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蘇聯政府決定在莫斯科建立中山大學,為中國革命培養一大批精英人才。1925年10月,蘇聯顧問鮑羅廷宣布莫斯科中山大學建成,建議國民黨選派學生去中山大學學習。當時,正是國共合作時期,因此中共也獲準派人去中山大學學習。從1925年冬至1930年中山大學停辦,國共雙方先后共派出近千名精英人才赴中山大學學習。
毫無疑問,國共雙方向中山大學派出的,都是自己最優秀的人選,這些人歸國以后許多都成了軍政高官或一方顯要。如共產黨方面的鄧小平、林伯渠、楊尚昆、左權、王明、張聞天等;國民黨方面的蔣經國、屈武、鄭介民、邵力子、谷正剛、谷正倫等。
莫斯科中山大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政工人才。學制為兩年,開設有7門課程:語言、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學、經濟地理、列寧主義、軍事學。此外,中山大學還因材施教,在學校開設過語言班、理論班、特別班、預備班等。
1927年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后,蘇聯政府與蔣介石政權交惡,國民黨政府發出通告,禁止自己的黨員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在中山大學學習的國民黨人,很多也被蘇聯政府流放或遣送回國。這樣一來,莫斯科中山大學就成了主要為中共培養軍政人才的學校。
中山大學里的派系斗爭
1927年夏,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與托洛茨基展開了爭奪最高權力的斗爭。中山大學校長拉狄克公開支持托洛茨基,反對斯大林。斯大林一怒之下解除了拉狄克的校長職務。因學校副校長米夫此時去了中國,暫由教務長阿古爾代理校長。阿古爾為了撈到校長這一職位,以小恩小惠爭取了幾個很有政治勢力的學生的支持,如周達明、俞秀松等。依靠這幾個人,阿古爾身邊很快集結了一大批學生,成了學校的太上皇,根本不把學校黨支部書記謝德尼可夫放在眼里。謝德尼可夫不甘示弱,反過來把中共莫斯科支部的領導人拉到了自己身邊,利用這些人他成功地拉攏了張聞天等一些在學校也很有影響的學生。于是,在中山大學形成了兩大陣營——教務派和支部派,兩派之間相互敵視、攻擊。而學校里的很多學生對這場權力斗爭十分厭煩,不參加任何一派。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第三方勢力。
1927年7月,中山大學副校長米夫從中國回來,發現學校此時已被派系斗爭搞得四分五裂。陪同米夫一同去中國又一起回來的王明,為給米夫爭取到校長的職位,建議米夫爭取校內沒有參加任何一派的第三方勢力,聯合支部派搞垮教務派。結果米夫大獲全勝,很快搞垮了教務派,如愿當上了校長。而王明從此也成了米夫的心腹。
中山大學的派系斗爭剛剛結束,反托洛茨基反對派的斗爭又隨之而起。1927年11月7日莫斯科全城游行,慶祝十月革命勝利十周年。中山大學的教職員工也參加了游行。當學校隊伍游行至列寧墓時,中山大學的一些托派學生當著檢閱隊伍的斯大林等領導人高呼“擁護托洛茨基”的口號。
斯大林十分惱怒,指令米夫對中山大學的托派活動進行徹底調查。隨即,在紅場列寧墓高喊親托洛茨基口號的學生有的被驅逐回國,有的被下放工廠勞動改造。
但隨后米夫和他的追隨者們發現,托派分子并不是他們要對付的唯一的反對派。因為中國革命的失敗,讓中山大學的一些學生對斯大林和共產國際的領導產生了懷疑,對斯大林、聯共和共產國際的的領導表示出不滿。在中山大學學校當局開展反對托派斗爭的同時,他們結成了自己獨立的力量,來反對中山大學支部當局和米夫。這些人后來奉行的路線被稱為“第二條路線”。
擁護“第二條路線”的學生由三派構成,即教務派的殘余分子、中國共青團的“先鋒派”和工人反對派。教務派雖然被打敗了,阿古爾也被撤職離校,但這一派系的核心人物俞秀松等還在,他們密切注視著學校的每一個新動向,躍躍欲試,力求一逞;中山大學的共青團支部領導同情托洛茨基分子,公開鼓動和黨支部對著干;而工人反對派是“第二條路線”的主力。1928年后,中山大學工農出身的學生增加了很多,由于這些勞苦出身的學生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中山大學中黨的組織和學生團體很多重要職務都是由知識分子出身的學生擔任的,這引起了工農出身學生們的普遍不滿,他們在中共共產國際代表瞿秋白的支持下,組織起來,對抗米夫及其支持者。
“二十八個半”的起源和結局
面對“第二條路線”的挑戰,校長米夫和黨支部當局集結了以王明、張聞天等二十多個在學校很有影響的學生為核心的一批支持者,對“第二條路線”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就是這二十多個學生,被反對派的學生們戲稱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意思是說他們只不過是俄國布爾什維克的尾巴。
這“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分別是:張琴秋、張聞天、陳昌浩、王明、陳原道、秦邦憲、朱阿根、朱子純、凱豐、何之述、夏曦、肖特甫、李竹聲、李元杰、孟慶樹、沈澤民、盛忠亮、孫濟民、宋泮民、杜作祥、王稼祥、王保禮、汪盛榮、汪盛獲、王云程、楊尚昆、袁家庸、殷鑒、徐以新。
因為除了徐以新是共青團員外,其他人全是共產黨員,所以徐被稱做“半個布爾什維克”。
由于有共產國際和蘇聯政府的支持,在與“第二條路線”的爭斗中,“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和學校當局占了上風。教務派的核心人物俞秀松等被送到西伯利亞去做苦工;學校共青團的領導人西門宗華等被遣送回中國。瞿秋白等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也被調回國內。
1929年至1932年間,“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相繼回國。在共產國際的支持下,“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中的張聞天、王明、秦邦憲、何克全、沈澤民、李竹聲、盛忠亮、王稼祥、王云程和楊尚昆一度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或侯補委員,王明、秦邦憲、張聞天先后當上中共中央總書記或代理總書記,李竹聲和盛忠亮先后任中共上海局書記。其余的人也大都成了省一級的黨組織負責人或方面軍的政委。
毫無疑問,“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是蘇聯政府精心培養出來的,目的是為了控制中共,把中共改造成為一個忠于蘇聯和共產國際的政黨。在蘇俄和共產國際的操控和支持下,“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中的一些人,不顧中國革命的實際,大力推行極左路線,給中國黨和中國革命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和損失。如夏曦作為中央特派員在洪湖革命根據地大搞清洗,殺害了大批革命同志;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斗爭中,秦邦憲奉行王明“左”傾路線,致使革命根據地損失殆盡,工農紅軍慘遭失敗,被迫進行長征。
“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中,有14人先后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其中3人被殺害,李竹聲、王云程、孫濟民、盛忠亮、汪盛獲、朱阿根等11人變節投敵。在洪湖蘇區濫殺無辜的夏曦在長征中遭遇國民黨軍圍擊時落水溺亡。殷鑒則在唐山煤礦開展工作時被捕犧牲。王明建國后被選為中央委員,后和妻子一同去蘇聯治病,從此拒不回國,并著書攻擊中共和毛澤東,1974年病死在莫斯科。
1966年“文革”之初,康生妄下斷言:“‘二十八個半沒有一個好人。”于是,凡在大陸、還在世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均遭審查,有的甚至被關進監獄,迫害致亡。
另有一些人,如朱子純、宋泮民、李元杰等不知所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