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銘
《年輕的香奈爾》與以往那些貫穿全生的傳記片不同之處,在于它僅僅把視點集中在香奈爾成名之前的青年期。此時的香奈爾,還不是成名后的時尚女神,只是一個被男人親切地喚作Coco的鄉下女孩
法國的電視臺、電影院里,正在輪番播放最新版的“香奈爾五號”的香水廣告,略顯純情,又不失優雅的安德蕾?塔圖,替換下人氣不再的妮可?基德曼,在“東方快車”上演繹一段浪漫的邂逅。看來,自從《年輕的香奈兒》公映后,塔圖已經被觀眾和品牌認定為最合適的代言人,在安娜?方丹的鏡頭下,她就是少女可可的化身。
可可?香奈爾,這個在法國人看來可與戴高樂相提并論的女人,永遠是聚光燈下的主角,不曾離去。
永遠的時尚女神
“香奈爾五號”的香水廣告,全長不過兩分多鐘,在讓-皮埃爾?熱奈的版本中,更像是一段“艾米麗”的篇外篇。用暖意的色調把邂逅的時間段拉進到現代,把傳奇普遍化,不指明人物和地點,最終投射到一個巨大的“雙C”標志上。廣告展現了“香奈爾”的主題:只要伴隨這份個性化的優雅,誰都能擁有浪漫。
而為之所動的觀眾們,抱著好奇心,買下產品的同時,再度去追尋可可?香奈爾本人的經歷。從影片3月份公映,到10月份DVD正式上市,《年輕的香奈爾》一直是今年法國影壇最受關注的人物傳記片。對于這個光彩奪目的女人,時尚界的女王,畢生未嫁,她背后自然有不少供人唏噓的愛恨情緣,也總能成為藝術家挖掘的目標,也曾拍過多個版本的電影、電視,出版過各種角度的人物傳記。《年輕的香奈爾》與以往那些貫穿全生的傳記片不同之處,在于它僅僅把視點集中在香奈爾成名之前的青年期。
像片名所揭示的那樣,此時的香奈爾,還不是成名后的時尚女神,只是一個被男人親切地喚作Coco的鄉下女孩。為了表現好香奈爾年輕時的純真,面對壓力時的堅韌和聰慧,女導演安娜?方丹想到了“天使艾米麗”,特意找來了奧黛麗?塔圖,期望她讓這個“執著的女孩”再現銀幕,演繹一段曲折浪漫的成名之路。
在影片中,打動人的不僅僅是香奈爾的個人奮斗,還有她與兩個男人間波折凄婉的情感史。從影片的劇情發展和人物設定來看,《年輕的香奈爾》有些像前年大紅大紫的《玫瑰人生》,同樣是傳奇女人的平凡成長經歷,扮演者也是法國當紅一線女星,就連愛情也以缺憾終結。當然,這不算是影片主創的模仿杜撰,香奈爾的人生本就如此,去年拍攝的一部以她為名的電視電影,全景地再現了她的人生歷程,獲得了電視觀眾的普遍關注。
在這種熱情下,今年法國一口氣拍了兩部關于香奈爾的劇情片,除了這部青年版,還有另一部重點挖掘其成名后的愛情戲:《香奈爾與斯特拉文斯基》,它作為5月戛納電影節的閉幕片已提前展映,具體公映日期則排到了年底。兩者一前一后可稱姊妹篇,貫穿了整個2009年,既有觀賞上的連續性,亦可相互比較,兩個女演員,誰更符原型的神韻。
當Chanel還是Coco
即將公映的《香奈爾與斯特拉文斯基》,則更加像一部成人版的愛情片,與塔圖的版本判若兩人。只是因為男女雙方的特殊社會地位,使得情感關系更加糾結,安娜?穆拉里斯硬朗的臉型,強化了香奈爾成名后的獨立人格。這個版本的香奈爾,不會像年輕時那樣為愛付出一切,更不可能徹底地躺倒男人的懷抱里,哪怕這個男人是同樣偉大的斯特拉文斯基。另一個因素則是,《香奈爾與斯特拉文斯基》的導演、荷蘭人簡?庫奈,他把故事的中心,落在了藝術與愛情的互動上,麥茲?米克爾森也借著與“香奈爾”的對手戲,再次證明了自己是當代最具實力的北歐演員。
80年代,法國人曾拍攝過四部聚焦香奈爾的影片,2004年,美國也湊趣用一部紀錄片向這位時尚女神致敬。然而,名人時尚傳記片并不好拍,這幾部前作都不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于其藝術水準僅限于平鋪直敘,報流水賬觀眾并不認可,這樣一個并不久遠的傳奇人物必須由精湛的演技,獨到的表現視角,和完美的時尚細節來實現。在這幾個方面,《年輕的香奈爾》在卡司上顯然占盡優勢。法國最具人氣的女演員塔圖,與香奈爾年輕時頗為形似。多虧了讓-皮埃爾?熱奈,創造了這個可愛的女孩,捧紅了塔圖,現在又反過來影響了真實的傳記造型。把《天使艾米麗》《年輕的香奈爾》和《香奈爾5號》三部連在一起看,實在是個有趣的過程。
其實《年輕的香奈爾》這個中文翻譯并不準確,直譯應該是“當Chanel還是Coco”,巧妙地套用姓名來做文字游戲,凸顯了女孩與女人的差別。影片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尚未濃妝艷抹的香奈爾,穿著自己剪裁的褲子,用心搭配的帽子和短裙,穿梭于男人之間,為的是自己事業上“較勁”。說“勵志”也罷,說“功利”也可理解,畢竟那個時代的女人,渴望愛情又害怕“春藥”,有幾個男人會真心付出?比利時喜劇明星伯努瓦?伯勒伍德的支持和美國帥哥亞歷桑德羅?尼沃拉的深情,讓影片在感情線上更叫人唏噓。“時尚大帝”卡爾?拉格菲爾德作為藝術總監,亦保證了影片美工對時代風格的精準把握,如上色的舊照片,徐徐展開。
海魂衫與帽子之后的世界
安德麗?塔圖在影片中努力顯得成熟、堅韌,憑借自己聰慧敏銳的時尚嗅覺,對兩個男人愛情和生活上的把握,終于到巴黎開展了自己的事業。導演在風格上保持著明快和樂觀,把香奈兒從餐廳到城堡,再到獨立工作室的發展歷程徐徐道來。大量的人物及時尚裝飾特寫,在揭示香奈爾內心世界的同時,也通過她的眼神來觀察這個世界。亞歷山大?德斯普拉操刀的優美配樂,卡特林?勒特里爾手下極具時尚感的復古服飾,影片在各方面都算精工細作。影片在塔圖穿上香奈爾標志性的海魂衫后,漸入佳境。
法國電影在處理情感上,并不求做到好萊塢那樣流暢輕快,《年輕的香奈爾》同樣充斥了過多的對話和心理沖突。特寫的多次運用,其實是對表演的考驗,遺憾的是,整部影片中,塔圖的心理活動并沒有沒完全展現出來。在塔圖與艾迪安?巴爾桑交往的大部分時間里,觀眾從塔圖身上已經不見出道時的那份靈動,一開始時她的表演并不好,生澀、僵硬,讓人誤以為是在模仿馬麗昂?格迪亞的《玫瑰人生》。
即便可可的確是在夜總會里認識的巴爾桑,但再次把場景處理得與其他傳記片雷同,只能讓人覺得導演的想象力局限,過于趨從于商業套路。更何況,扮演巴爾桑的貝努瓦?伯勒福德很會搶戲,作為喜劇演員的他,臺詞風格一貫如此喧鬧出離,只要貝努瓦在,觀眾的注意力都會被他絮叨叨的幽默所吸引,拘謹的塔圖反而成了擺設,靠男主角推著“前進”。這位中年貴族怪蜀黍,更多地是站在一個父親的位置上,為孤兒院里長大的可可填補父愛,讓她靠在懷里說“我好害怕”。
導演回避了他們之間的愛情,甚至連肉體接觸的鏡頭也舍不得多給,可可得到了物質上的富足,生活上的倚靠,但她需要另外的精神寄托,愛情的、尊嚴的、獨立的,這也是“香奈爾”品牌精神的成長溯源。
由于上映前期望太高,《年輕的香奈爾》在法國電影圈的評價并不理想,許多影評人對其過于娛樂化的跟風手法不甚感冒,觀眾的評價則到DVD上市后略有好轉。公平地說,影片放映過半后,人們對敘事和表演的評價才漸入佳境。尤其是香奈兒風格成型后,她的海魂衫、中性禮服,撒入酒會卓然出群時,時尚女神的味道才醞釀了出來。香奈爾此時的年齡,與塔圖本人的真實年齡開始接近,她的表演也逐漸解放,把倔強融入到對愛情的依戀中,對時尚理念的堅持里。
“香奈爾”品牌的風格,本就是簡約和中性,代表著那個時代的開放,女性正在孕育的自信。法國版海報是塔圖坐在床上,身穿男性睡衣,手拿香煙,凝視前方的畫面,比另外一幅濃妝艷抹的廣告照更能透視出她的內心活動。這個場景來自于巴爾桑城堡里的房間,可可已經不是主人的玩具娃娃,她琢磨著孤身去巴黎,去博取賞識自己的女明星艾米麗安的支持和引薦。
影片里,一波三折的嘗試后,香奈爾才正式起步自己的帽子作坊,撕去蕾絲,去繁就簡,褲子和翻領上沒有花邊,香奈爾受到越來越多上流女性的歡迎。可世界總不會完美,給了女人野心,就會拿走更重要的東西。情人博伊的車禍,是歷史的真實,算不得導演煽情杜撰。殘酷到無言以對,獨身的“香奈爾女神”才得劫后誕生。
此時影片已臨近終曲,在卡爾?拉格菲爾德精心布置的旋轉梯上,影片才第一次完整的展現了這個頂級品牌的菁華。云裳飛舞,光線定格在已過30歲的香奈爾臉上,這還遠不是結局。她曲膝而坐,雙眸里是幸福下的孤獨,初嘗成功后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