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峣/整理
他寫小說,二十幾歲就聲名遠播;他創作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讓他家喻戶曉;他玩收藏,不僅建成了蜚聲中外的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而且在文物鑒定領域以草根之身與國家級的專家并駕齊驅。
請看他參加電視節目時,與主持人的風趣對話——
主持人(指一陶罐):這可是西周的。
他:這是上周(指播出時間)的。
主持人:給你手套,幫我們看看這件文物。
他:我不用手套,你那東西還沒手套值錢呢!
如果你常看“百家講壇”,大概已經猜出來了。沒錯,他就是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馬未都先生。在他的收藏生涯里,有很多傳奇故事……
從文學青年到收藏大家
1975年年底,20歲的馬未都被調進了航天工業部的一個工廠當工人。馬未都和70年代的很多青年一樣,近乎瘋狂地愛上了文學。他常常到部里的圖書館去看書,一泡往往就是一整天。他還嘗試文學創作。
1981年8月20日,《中國青年報》副刊用了一整版發表了馬未都這個業余文學愛好者的小說《今夜月兒圓》。小說反響極大,一個禮拜內,馬未都收到的回信就能拉一卡車,以至于他只好放棄了給每位讀者來信回復的愿望。很快,他就被調到《青年文學》雜志社做編輯。當時,他的工資是每月六七十元錢,屬于中等的收入水平。有了這樣的經濟能力,馬未都就開始花五元、十元甚至上百元地購置一些瓷瓶,踏上了收藏之路。
實際上,對于收藏,馬未都沒有任何家學淵源,完全靠自學。凡是舊的東西,一時弄不明白的老物件,他都喜歡。當時沒有正式的古玩市場,他的早期藏品大多數都是從菜市場的農民手中購得。
馬未都的業余愛好——收藏,占用了他越來越多的時間,難能可貴的是,他并未放棄文學事業。《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熱播的電視劇,馬未都均參與了編劇工作。電視劇的創作,讓馬未都掙到了第一桶金,資金的雄厚使他有可能在收藏上購入更多喜歡的藏品,也為他日后成立中國第一所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打下了基礎。
漸漸地,馬未都覺得,雖然文學與收藏都是自己的興趣,但后者的吸引力更大,加上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他便逐漸淡出了文學界,一心一意地在收藏中品味文物里的文化。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有時候,我們必須放棄其一,才能讓留下的那條路走得更長更遠。
過我眼,即我有
馬未都在出版社上班時,每天騎車路過阜成門,發現那兒支著一個帆布棚子,有一位老者在賣面茶,攤上擺著一溜兒青花大碗,圖案都不一樣。他為了看碗,就經常在那兒喝面茶,時間長了,就想買老者的碗。老者回答說:“這是我家的傳家寶,不賣,但你可以看。”
面茶碗里裝著油面,挺大,抱不起來,看不到底部。只知道其中有一排都是一個朝代的,看著很漂亮,唯獨有一個畫得特別滿,顯得比較粗糙。馬未都那時還年輕,認為那一溜兒漂亮的碗都特別值錢,因為圖案特別細致。有一次那些碗中有一個空了,他趕緊翻過來看,上面寫著“大清光緒年制”;而那個單個兒的碗總是盛得滿滿的,看不到。后來終于看到這個碗的底了,寫著“大明萬歷年制”。原來這個很粗糙、畫得有點亂的碗,年代比那些漂亮的碗要早得多。
馬未都一直想買下這個碗,但老人堅持不賣。他的回答更是有趣:“這是我的飯碗,不能賣給你。賣了碗,我怎么賣面茶?你天天來我這兒喝面茶,不就是為了看碗嗎?”
剛開始玩收藏的人,都有一種急切的心態,總想趕緊把東西買回來,馬未都也不例外。后來時間長了,他漸漸就能控制住了。所謂“過我眼,即我有”,主要是指看過以后,就獲得了相關的知識。他認為,不一定非得擁有一件器物才是快樂,擁有知識同樣是一種快樂。
肯定動過了
馬未都當年去故宮參觀總是自帶手電筒,因為那時候故宮的條件沒有現在好,展廳里光線比較昏暗。他第一次拿出手電筒時,工作人員都嚇一跳,紛紛沖過來問:“你想干什么?”
馬未都說:“我就是想看清楚點兒。”工作人員說:“這不是看得挺清楚的嗎?”其實,馬未都所指的“清楚”,跟其他人所說的“清楚”,不是一回事兒。一般人只要看到東西在展柜里,就算清楚了;馬未都是要看到所有的細部,才算清楚。
有一次,馬未都指著一個瓶子,對工作人員說:“你們那瓶子被人動過了。”那人說:“不可能。”馬未都說:“肯定動過了,你最近是不是沒上班?”她愣了:“是沒上班,我請了一個禮拜的病假。”馬未都讓她問問,一定動過了。她就真的打了個電話一問,那個東西確實被動過了,拿出照相后又送回來了。她覺得特神奇,就問馬未都:“你怎么知道這個東西動過了呢?”馬未都說:“這事兒對你來說特難,對我來說就特簡單。這個瓶子每個面的圖案都不一樣,我每次來看到的都是這面,我特想看到背面,可就是看不到。結果這個瓶子照完相,被送回來的時候,放的人隨意一擱,把背面朝外,我終于看到了。”
平時我們注意不到的細節,馬未都卻處處留心。看來,不論干什么,只要細心、用心、專心,就能練就一雙獨到的慧眼。
編輯感言
馬未都將自己的愛好和職業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他的人生是滋潤的、有趣的、有意義的。
其實,只要有心,每個人都能建立自己的小小私人博物館,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收集起來,不時拿出來把玩、回味,并從中學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