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常青
《說勤奮》課文中說童第周“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趕了上來,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什么叫做“名列前茅”呢?
《左傳》記載:春秋時代,晉國和楚國爭霸,矛盾尖銳。鄭國是個小國,夾在晉、楚之間,處境十分困難。有一次,楚國侵鄭,楚軍分右、左、前、中、后五軍,前軍拿著茅草當旌旗開路。晉國派大將荀林父為統帥,出兵援鄭,可還沒渡過黃河,就得到消息:鄭國已向楚國屈服,楚軍也開始撤退。荀林父說:“戰事既已結束,楚軍也撤了,我們就回去算了。”另一位叫士會的大將分析晉、楚雙方形勢,說楚軍“前茅慮無,中權,后勁”,意思是楚軍的前鋒戒備森嚴,中軍領導很強,后軍實力也很充足,所以不宜輕敵,回去是最佳選擇。可是副將先縠不同意撤退,竟不聽指揮,擅自追擊楚軍,最終被打敗。
至此,你一定已經明白了,所謂“前茅”,就是走在軍隊最前面的先鋒部隊。茅,是楚國的特產,楚軍拿茅來作信號旗用,一旦發現前沿敵人有什么動靜,就舉茅打信號。因此前鋒就叫“前茅”。現在,人們就借用“名列前茅”來比喻名次排列在最前面人。
(《說勤奮》,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第七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