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
高端市場:洗牌已在所難免
在新一代的Core i7/i5處理器上市之前,用戶想買一套Nehalem的平臺光處理器和主板就需要花費4000元左右,這還不包括與之配套的顯卡和顯示器等大頭。也正因為如此,即便Core i7 9系列的產品在性能上一枝獨秀,但高昂的使用成本令很多玩家寧愿去選擇稍低一些的Core 2 Ouad8300/9450/9550等產品。
而Core i5上市之后,這一格局被打破了口上市初期Corei5 750的價格就僅有1580元左右,已經逼近部分Core 2Quad 9系列產品;再加上配套的P55主板并不貴,一些二線品牌甚至報出了799元的低價,也就是說用戶只要花2000出頭的預算就可以將Core i5迎娶過門。不過指望Core i5 750繼續降價(尤其是近期內暴降)也不太現實,因為依據Intel的市場策略,年底時還會有CIarkdale核心的Core i3/i5上市,屆時為了拉開產品定位,Core i5 750下面—定會預留一個比較充裕的價格區間。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Intel將Core i7 860定為Core i7 920的官方接班人(二者的售價幾近相同,主板成本明顯是新產品占優),但與Core i5 750的超高人氣相比,Core i7 860基本上處于有價無貨的尷尬境地。對比AMD的產品線,PhenomⅡ X4 955 BE在性能上相對Core i7和i5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高端市場上,尤其是1500元以上的市場上,Intel已經處于壟斷的地位。
而在千元級處理器市場上,并沒有受到Core i5上市的沖擊。不過用戶在Intel方面的選擇確實不多,無非是Core 2Duo E8400和Core 2 Quad Q8300——前者僅為雙核產品,但是提供了非常高的主頻,這對于游戲用戶來講頗有吸引力;后者的頻率較低,但是擁有四個核心,可用于密集型運算,對辦公用戶的吸引力較大。
中端市場:E6500K攪亂戰局
在600元到900元的中端市場上,仍然是Core 2 DuoE7000系列作為主打。目前Core 2 Duo E7200/7300的價格分別為620元與660元,但存在比較嚴重的缺貨問題,Core 2Duo E7400價格為750元,貨源比較充足;頻率更高的Core 2Duo E7500要價800元,同樣存貨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Intel有兩款Pentium Dual Core產品也在600元以上,分別是Pentium Dual Core E6300和E6500K。這兩款產品的前端總線均為1066MHz,所以使用了不同于E5000系列產品(FSB為800MHz)的編號,從性能上來講,這兩款產品的頻率均比較高,甚至可以比肩Core 2 Duo E7系列的產品。尤其是新上市的Pentium Dual Core E6500K,由于不鎖倍頻的特性,讓很多玩家對其充滿了期待——由于只是在二級緩存規格上略遜于酷睿2處理器,E6500K可以通過高頻率來彌補緩存上的一些損失;且就目前的很多應用而言,高頻率比大緩存能夠帶來更大的性能提升。但同樣這也是一款頗有爭議的產品———方面有些媒體報道說這是一顆“神U”,可以輕松,突破4.5GHz,吊起用戶很大胃口;而另一方面很多消費者反映買到的市售版產品與ES(工程樣品)差異巨大,心理落差很難接受。
就售價方面來講,這兩顆Pentium DualCore處理器都比較高,其中E6500K 680元的價格已經可以買到Core2DuoE7300;而E6300的定價則更加尷尬,在同等價位上可以買到Core 2Duo E7200,其優點就在于不缺貨。
低端入門級市場:波瀾不驚,緩慢降價仍是主流
在入門級市場上,仍以奔騰雙核產品作為主打。目前中低端DIY用戶攢機的總預算很少超過4000元,其中還要包括一臺大尺寸顯示器,所以主機預算常被壓縮在2500元左右。而在這個價位段,絕大多數用戶都會選擇500元附近、甚至更入門級的處理器。從實用的角度而出發,Pentium DualCore E5200處理器已經足夠滿足日常上網、玩普通游戲乃至于看高清視頻的需要,正因如此,Pentium Dual Core E5200/E5300處理器從上市之初到現在—直處于熱銷中。相對于同級別的AthlonⅡ雙核產品,Intel產品在節能方面具有較明顯的優勢。
至于更入門級的市場(400元以下),則基本上屬于Pentium Dual Core E2xx系列產品的天下:雖然Pentium Dual Core E2160/2220等產品已經上市了很長時間,但其低廉的價格配上夠用的性能,對入門級用戶來說仍然是非常實惠的選擇。
老的Celeron E1600處理器現在市場上仍要290元左右,在目前看來性價比并不高。值得關注的是Intel為了在上下兩線給競爭對手的AthlonⅡ系列施加壓力,新近又上市了CeleronE3300和E3200兩款新品,搭配使用1MB的二級緩存,目前售價在400元左右。而另外一款新品Celeron E3900已經在一些海外市場上市,這款處理器的,默認主頻高達3 4GHz,估計會主打入門級的游戲用戶,不過新品上市加之頻率較高,其在國內市場的反響也有待觀察。
總結:合理搭配是關鍵
綜合來看,市場端AMD與Intel的處理器產品線處于交叉定位,位于生態鏈最低端的是Celeron,然后是AthlonⅡ雙核產品、奔騰雙核產品、羿龍產品線/酷睿產品線以及最頂端的Core i5/i7,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預算做出選擇。需要注意的是,與AMD平臺相對統一(或者說過度比較平滑)的接口規格相比,Intel平臺從入門級到頂級平臺分別存在著LGA775、LGAll56以及LGA1366三種接口,與之配套的散熱器平臺也分為三種規格。如果玩家想升級到Core i5/i7平臺的話,以前購買的多功能散熱器可能會因為扣具的原因無法再繼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