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奇
打小就知道人民群眾這個詞,現在也總聽說人民群眾這個詞,可人民群眾到底是誰,是什么樣的人,我一直犯糊涂。人民群眾有時候叫人民,有時候叫群眾,有時候叫人民群眾。就如人的名字,拆開了叫合起來叫,反正稱呼的都是一個對象,說的都是一個意思。人民群眾很神秘,摸不著,看不到。你是人民嗎?不是,我是人民嗎?也不是。不信你到大街上去問問,誰也不會說自己就是人民。
人民群眾很牛很強大,因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一定很長壽,有句話叫“人民萬歲”。
人民群眾經常能得到好處。因為有這么一句話,叫“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做點什么還都叫“惠民工程”。
人民群眾人見人愛,都喜歡和他交朋友,因為有句話叫“密切聯系群眾”。人民群眾好像很懶,好多事情都得別人替他做。不但有“人民公仆”來“為人民服務”,“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還經常聽人說“我代表人民”如何如何,“代表人民感謝你”……這么說吧,只要你能想到的,都有人代表人民群眾去干。
而且無論你是哪里的人民群眾,都有人代表你做事:“我代表全縣人民”、“我代表全市人民”、“我代表……”跑哪兒都能把你囊括進去。人民群眾這個詞兒一定很好聽,因為好多東西都以他命名。贊同的話那是“人民的聲音”,反對派叫“人民的公敵”,讓你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政府叫“人民政府”,法院叫“人民法院”;醫院叫“人民醫院”,唱歌的叫“人民藝術家”;教書的叫“人民教師”,警察叫“人民警察”;錢叫“人民幣”。再早點兒公園叫“人民公園”;飯店叫“人民飯店”;賓館叫“人民旅社”……
不過人民群眾也不總是風光,有時候像是小學生,要接受教育。
經常聽說某某事件“教育了群眾”,給人民群眾看的東西,無論是小說、詩歌、還是電影電視劇也強調要有“教育意義”。
人民群眾的眼神不大好,看東西一陣明白一陣糊涂。因為有時候“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時候則“不明真相”。當然,“雪亮”時前邊的修飾詞肯定是“廣大”,“不明真相”時前邊的修飾詞肯定是“一小撮”。至于什么時候“雪亮”,什么時候“不明真相”,好像人民群眾自己說了不算。就如一個人有病沒病,結論得大夫說。
人民群眾還似乎不大好說話,因為經常聽說“人民群眾決不會答應”!人民群眾這家伙,到底是誰呀?呵呵,還是別問了,人民群眾“決不會答應”。
摘自《雜文選刊》2009年第9期
袁枚也曾拜下風
王兆貴
據《清稗類鈔》記載,康雍乾時期,有位沒通報姓名的客人,三次求見都被袁枚拒之門外。袁枚事后感到奇怪,怎么拒絕了還要再來呢?就對門房說,客人再來,可問明緣由,并讓他寫到紙上。隔日,那位客人果然又來了。他從袖中抽出一個冊頁,請門房交給袁枚,并囑咐說,三天后我自來取。
袁枚打開一看,冊頁上列出了120個問題,十之八九都是平生未見。徘徊苦思良久,僅能答出20題。無奈之下,只好求教于恩師,誰知尹繼善再多一條也答不出。于是趕忙發帖,邀請他所熟悉的飽學之士集體攻關。匯總諸君所答,湊夠了50條。然后又發動大家分頭查閱《古今圖書集成》,這才答出100條。
三天時限已到,那位客人從門房手中拿過答卷看完,笑了笑說,這么多高手上陣,學識也不過如此。遂拿起筆來,一會兒工夫,就把余下的20個難題逐條補答出來。
見那客人筆跡蒼勁秀古不像當時名家,袁枚不禁吃了一驚,尹繼善看后也不由嘆賞。遂向門房打聽來客情狀,門房一一作了描述,并說客人是山東口音。袁枚遍訪山東同僚,才知道那人是孔子后裔,他已把1.6億字的《古今圖書集成》讀過七遍。一時間,那些恃才傲物的文人學士鋒芒大為收斂。由此看來,人的學識再多也畢竟有限。須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任何人都驕傲不得。
摘自《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