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稼祥
這個上午,我笑瞇瞇地給了一個人10塊錢,但兇巴巴地從另一個人那里要回來7毛錢。
一場大雨,澆滅了這個省城的溽熱,一出賓館大門,迎面吹來一陣清風。不過,清風是拐著彎進來的,這家賓館的大門不臨大街,藏在胡同里。出租車就沒有清風那么好客,沒有一輛拐彎進來。
于是,我的朋友M君走上前對站在門口的門童說:“請給我們招輛車。”
門僮欣然應諾,左拐跑到大街上去招車。還在上班高峰期,門僮好長時間沒有招到車。我于心不忍,對M君說:“算了,還是我們自己到街邊招吧。”
就在我們往街邊走的時候,一輛空出租車被門僮攔住了。門僮為我們拉開車門,我關車門前塞給門僮10塊錢。
“你給他多少錢?”坐在副駕駛位置的M君可能從右前方的后視鏡里看到我給小費,問道。
“10塊。”
“你夠慷慨的,在美國養成的習慣吧?”M君說。
“不完全是。”我往前傾了傾身子,外邊汽車噪音太大,說話費力。“我在上海住某4星級賓館時,也給一個招車的門僮10塊錢,站在他身邊的一個老門僮笑著說,‘哦,這可稀罕。如果給門僮幾塊錢在上海都稀罕,在這個城市可能也不常見。10塊錢并不多,但如果能給一個人帶來不期而遇的喜悅,價值就超過10塊錢能買到的。生活充滿奇跡,不能喪失夢想……”
正聊著,目的地到了,我請M君先去茶館找地方,我付車費。7塊3毛,我給了司機10塊錢,他找給我2塊。
“不是四舍五入嗎,為什么不找我3塊,只找兩塊?”
“……”司機語塞。
“慷慨好客,誠信無欺,一直是你們省的民風,怎么你們出租車行業與眾不同呢?喏,這是3毛錢,我給你,不讓你舍,但請你給我1塊錢。”
司機從前后排座位之間的鐵柵欄縫里塞過來1塊錢,一句話也沒有說。但我猜想,他心里可能在罵我:“你能給招個車的人10塊,俺給你開車,7毛零頭都舍不得?”
他不知道,這不是舍得舍不得的問題,而是境界問題。你未索取,我愿給予,給予者得到施予的快樂,被給予者得到行為的獎賞,這是兩倍的善;我未給予,你玩貓膩,你欺人,我被欺,這是雙重的惡。我愿意花10塊錢贊助兩倍的善,不愿花7毛錢購買雙重的惡。門童得到錢,也得到了對生活的正面評價;司機雖然沒有獲得他不應得的錢,但也免除了他欺人的惡。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先賢教導,銘記最好。
慷慨不等于被欺,慈悲不等于受害。我一直說,境界、位置、角色和分寸,是人生的生辰八字,能否把握好這八個字,將決定人生的成敗和禍福。但說起來容易,做到難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