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
諸葛亮是千古名相似乎是歷史定論。其實,諸葛亮只能算是一個千古忠臣,并非千古名相;而史書中說諸葛亮是一個千古名相,則有待商討了。諸葛亮不能識大體、棄細務,凡事必躬親,說明身邊人才貧乏;有良才而不用,以庸才而誤事,說明沒有識人之明;統(tǒng)兵無功導致幾次伐魏失敗,這乃是為官為相之忌。但諸葛亮對蜀漢忠貞不貳,真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所以說諸葛亮只能算忠臣,而非千古名相。
諸葛亮是英雄,他自稱才比管仲,一點也不過。諸葛亮曾經為劉備制定了一系列統(tǒng)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諸葛亮在劉備打下的江山中功不可沒。而在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最后因為心力交瘁、積勞成疾而死于軍中,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鏗鏘誓言,贏得了后人的景仰和推崇。
但是作為一個名相,諸葛亮并沒有領導才能,事必躬親就是說諸葛亮不論大事還是小事,都要自己親自去做,而這并非一個好的領導者所為。一個好的領導者會知人善任,并不會像諸葛亮那樣。
此外,隆中對策,能夠顯示諸葛亮這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但是作為丞相,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只能證明他個人能力比較強:因為作為丞相要學會正確授權,培養(yǎng)各種各樣的人才,還要適當地有一些野心。只有這樣才能讓國家更加強大,繁榮昌盛。諸葛亮是這幾條規(guī)則做到位了呢?
能夠正確授權嗎
諸葛亮身為蜀漢丞相且多才多藝,工作勤勤懇懇,每日早起晚睡,處事過于謹慎,凡事不假他人之手,而是親力親為——“自校簿書”,“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以致積勞成疾。每次出征,諸葛亮都是親自領兵,有些事情要經過自己再三考慮才作出決定,對于軍中、朝中大小事務都親自打理。雖然這是鞠躬盡瘁的典型,但他將至關重要的一點忘記了,那就是沒有使下屬的才能得到發(fā)揮,進一步導致整體的力量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這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無心之過。
由于諸葛亮太聰明了,所以整個蜀國的人都習慣聽命于諸葛亮,總以為他神機妙算,說的一定就是對的,以至于后來蜀國逐漸忘記了自己也有大腦,造就了一大批奴臣。這就導致整個國家對他依賴性過大,等諸葛亮死后蜀國也迅速敗亡。試想一下,如果當時諸葛亮能重視教育和授權,能夠把自己的所學教給手下軍臣,估計歷史就會有一些不同的發(fā)展。
最經典的一次就是“七擒孟獲”。當時諸葛亮是想攻其心,讓孟獲心甘情愿地投降。捉住孟獲一次,他就問他服不服,只要孟獲說不服,不管自己再怎么不高興都會放了他。這簡直是同執(zhí),不能隨機應變。哪一個名相能做出這等事情?從古至今,除了諸葛亮以外沒有第二個了。
第一次與蜀同打的時候,孟獲是派他的兩位將軍出戰(zhàn)。兩位將軍被擒之后就因為被諸葛亮放了而感激他,愿意當內應。孟獲第四次被擒時,他的手下也不愿意隨他打了,只不過礙于他是南王不得不服從。
按理來說,最后一次諸葛亮抓住孟獲時就應該把孟獲給殺了,因為他的手下都服了。可是,諸葛亮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而又一次損兵折將。從這一點看來,諸葛亮與他的丞相身份是不相符的。
會用人才嗎
諸葛亮不善于識別人才。有人以為,人才厲害。其實不然,真正厲害的是善于使用人才的人。這就是劉備為什么能得到地盤的真正原因。劉備沒有其他大本事,但是非常善于用人,劉備的祖宗劉邦在這點上做得最好:他是一個流氓,但他知人善用,韓信、蕭何、張良都發(fā)揮了他們的長處。反觀諸葛亮,作為國家和軍隊的實際統(tǒng)帥,卻不能做到這一點,相反他事必躬親,整天累個半死。
領導即便再厲害,也沒有三頭六臂,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料理清楚,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得非常恰當。即便是這樣,他也終有老去的一天,而諸葛亮卻經常親自審閱簿書。公元223年,主簿楊頤直接勸諫說:“治理國家有一定的體序,上下不可互相侵犯權力。如今先生掌理朝政,親自閱審簿書,流汗終日,難道不覺得辛苦嗎?”諸葛亮很感激他的提醒,后來楊頤死了,諸葛亮哭了3天。
其實,諸葛亮應該大膽起用人才,讓他們充分發(fā)揮能力,這樣才能讓他們得到充分的鍛煉。這是實施戰(zhàn)略的關鍵性問題。用什么樣的機構去實施?哪些人員去解決實施中出現的問題?應該如何確保戰(zhàn)略成功?可繼續(xù)進行的措施有哪些?這是作為一個成功的丞相應該考慮的問題,而不是把自己當成母親,把下屬當成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不讓他們冒險,怕他們把事情搞砸,只讓他們走自己鋪過的路,不讓他們去磨煉、去為自己鋪路,從而埋沒了他們的才能。再者自己看好的有能力的人,并不一定適合某個職位,因此在擇優(yōu)的時候,要懂得去掉不合適的人選,而身為一國之相的諸葛亮在這方面更是失誤連連。
連捧諸葛亮不遺余力的《三國演義》都會露出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話來。何也?諸葛亮一生最為人所詬病的便是不注重培養(yǎng)人才,結果造成了蜀同后期處于人才嚴重不足的境地,這一點確是諸葛亮的一大失誤。雖然他本人是雄才大略,但并沒有為蜀同培養(yǎng)幾個有用的人才,“五虎,卜將”也不過是歷史罷了,白此后,沒有可用之人了。
諸葛亮不明白,其實培養(yǎng)人才是領袖最重要的工作。劉備死后,朝中政事不管大小都交南諸葛亮處理。然而諸葛亮并沒有培養(yǎng)出蜀國的人才來。蜀同人才凋零是很明顯的,諸葛亮六出祁山,主將仍然是老將趙云、黃忠等。
后來,諸葛亮派使者到司馬懿軍中探問,司馬懿只是回問諸葛亮飲食、睡眠等瑣事。使者回答:“諸葛亮每天都早起晚睡,并且處分在20鞭以上,就要他親自批示,所吃的飯菜卻很少。”就在月底,諸葛亮死于軍中。正是由于諸葛亮的親力親為,才導致這種局面的發(fā)生。倘若諸葛亮懂得授權的方法,這種情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這一點上,諸葛亮又一次犯了錯誤。諸葛亮犯的又一個錯誤就是,只看到和自己相同的人的長處,對于那些不甚完美的人,他覺得把自己的所學傳給他們是浪費。諸葛亮忽略了一點:人再完美,也有不如他人之處;人再無用,也有過于他人之處。諸葛亮的這種授權方法只會導致“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比較明顯的一次就是馬謖“失街亭”。劉備在世的時候,就看出馬謖不大踏實。他在生前特地叮囑諸葛亮:“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派他干大事。”劉備善于識人,馬謖作為一個高級參謀是很合適的,但是作為一個將領不合適,而諸葛亮認識不到這一點,也沒有把這番話放在心上。他派馬謖當先鋒,王平做副將,蜀軍終于大敗在街亭。
具有一定的野心嗎
諸葛亮之所以沒有成為“千古名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太忠心了,一點野心都沒有。眼看天子那么懦弱也不取而代之,這就是陷國家于不仁不義之中。作為一個丞相,首先應
該想到的是國家興亡,而不是自己的名譽,況且劉備臨死托孤時就告訴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的話是真是假我們暫且不論,但是作為一個皇帝,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已經很明顯了。這樣一來,諸葛亮若執(zhí)政的話也是光明正大的,不算篡權奪位。其實諸葛亮完全可以像司馬懿一樣,不謀反,但是把朝中大權攬在自己的手里,以國家為重,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作為一個丞相應當做的事情,可諸葛亮一直沒有這樣做。
我們可以想一想,為什么在劉備死后蜀國竟然沒有亂?原因很簡單,蜀國只要有諸葛亮在就不會有篡權奪位之說。毫不客氣地說,上自滿朝文武百官,甚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他們都知道,諸葛亮才是蜀國昌盛的關鍵,而不是劉備,只要諸葛亮不死,蜀國就不會滅亡。南此可見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之高。可是,當初劉備三顧茅廬的禮遇還歷歷在目,孔子先師的教誨還縈繞于心,諸葛亮怎樣也狠不下心將“扶不起”的阿斗廢掉而自立為王。尤其是劉備死前還叮囑他可以取代阿斗,面對先王的大仁大義,諸葛亮更是沒有了篡位之心。
和人家司馬懿相比較起來,諸葛亮算是“傻”多了。司馬懿知道天子軟弱無能,怕魏國會在曹睿的手中毀于一旦,為了忠于曹操和曹丕,他就起了叛逆之心。雖然在有生之年沒有封王,他卻早已建立根基,將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間,將朝政大權獨攬于手,讓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地調兵遣將,讓魏國能夠強盛起來。而更絕的是,他沒讓自己留下一個篡位的罵名。雖然司馬懿在和諸葛亮正面交鋒時從來沒有贏過,但在其他事情的處理方面卻遠勝于諸葛亮。可以肯定的是,司馬懿這種“野心”還是值得人們學習的。劉禪的被俘,蜀國的滅亡,雖然是在諸葛亮死后發(fā)生的歷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諸葛亮是難辭其咎的。
當初,諸葛亮擬定三足鼎立后,再一統(tǒng)天下的理想最終成為一場夢。
看來,諸葛亮在這3個方面的確存在嚴重問題。盡管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甚至發(fā)明家,但這些只能表明他是一個千古忠臣,而非千古名相。在諸葛亮生命的晚期,他可能意識到了自己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的不力,于是將自己平生所學傳授于姜維,只可惜諸葛亮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時已經太晚。
值得一提的是,在曹魏大軍攻陷成都時,諸葛亮之子、之孫挺槍力戰(zhàn)曹軍,父子雙雙戰(zhàn)死握場。可嘆諸葛武侯祖孫三代、一門忠烈全部為國捐軀。悲哉諸葛亮!壯哉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