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養生
暑夏旅游慎養陽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四季養生的規律。伏夏之時陽氣旺盛,不可恣意放縱,而應固護自己的陽氣。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夏天宜出微汗,忌大汗,以應季節的變化。以往人們暑天得病以中暑為多,而現在更多見的是汗閉,雖然兩者表現不同,但都是人體溫度調節功能受阻所致。
酷暑當日亦是長假當前,周遭不少朋友和學子結伴組隊外出游覽,行走于山水之間,煉身養心,擁抱大自然。我不時接到咨詢短信,小支數招。
炎炎酷暑,熱浪難熬,戶外運動更是體力大透支。而白晝長夜苦短,睡眠時間是四季中最少的,常使人難以恢復體力。因此,夏日的養生雖宜晚睡早起,但也不應晚于11點,盡量保持六七小時的睡眠,或以午睡補充。
游玩時盡量避開太陽高照。日出而游,可更多地接受天地之靈氣。因清晨是陽氣升發漸旺的時刻,此時遠足登臨符合陰陽消長的規律。而在傍晚時分陰氣旺盛陽氣衰竭,活動無補于身體的陰陽平衡,應以靜養之。
旅途中,當你大汗淋漓地從烈日下回到涼爽的賓館中,或急口暢飲冰鎮涼茶……此刻,室內外十幾度的高溫差及大杯冰涼下肚,頓使周身毛孔閉合,有損自身體溫的調節。故千萬別圖一時之快,請即擦干全身或溫水洗浴,忌貪涼,以防汗閉癥悄然而襲。
晚間,你安睡于20度左右的空調住房中,愜意之余別忘了養生護身。晨起時,拍打、按摩全身以疏通經絡;或打打太極拳,散散步,以微微出汗為度;讓久居空調室而閉塞的毛孔開泄,緩解汗閉的癥狀。
清代名士李漁在《閑情偶記》中說道,每年的立秋節氣,他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喝酒作樂,慶祝重生,得以安度酷暑,幸也。夏日陽盛更須呵護陽氣,其養生之道不言而喻,可見古人對夏日苦暑之敬畏心情。
健康在臉上
從人中看子宮
提起人中,不少人都知道昏厥時掐壓人中穴可施救,但鮮有人真正認識人中。中醫稱人中為水溝,又叫做子處。人中是鼻子與嘴巴之間的凹陷之處,如果從天地人三者的相互關系來看很容易理解,鼻子呼吸九天之清氣、嘴巴服食大地之五谷,人處在天地之間,因此稱為人中。
“水溝”顧名思義即聚水之道,溝長、溝寬、溝深水源就豐盛。《黃帝內經》中說,判斷一個人身體的強弱,壽命的長短,可觀人中。人中越長,證明父母給予的先天稟賦越厚實,也就是生命力強,屬健康長壽相;反之,則預示著身體欠佳。人中越深,他的身體越健康,而且生育能力比較旺;人中淺而平,則先天較弱,生育能力也較差。正常的人中上下是等寬的,如果上下差距太大,亦預示著身體中有某些不足之處。
“子處”則指出了人中與女性的關系,是子宮所對應的部位。有經驗的中醫婦科醫生常常會通過觀察人中,來推測育齡婦女的生育情況和生理變化。如果人中上寬下窄,有可能子宮是前傾的;若人中下寬上窄,子宮多為后傾的。有些青年女性站立時間稍久,或彎腰提取重物后,就覺得腰酸背痛,排除腰部疾患和腰肌勞損等因素,這是子宮后傾所造成的。子宮前傾易引起痛經,月經來潮之前,常常小腹劇痛,尤其受涼后更甚。這些癥狀均可通過按摩人中等穴位而改善。
從經絡來說,人中是督脈與任脈的交匯之處,是人體陰陽會集之點。督脈為陽脈之海,任脈為陰脈之海。所以,觀察人中的變化還可以知道人身上陰陽脈的變化。對突發性暈厥,中醫認為是陰陽暫時離決的表現,可以刺激人中穴來通陰陽、清神志、開官竅,起死回生。人中穴有止痛的效果,例如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都可以通過針刺人中穴得到緩解。人中穴治療暈船暈車也有奇效,甚至還可按摩人中穴治療口臭。因此,古人把人中穴又叫做鬼宮或鬼市,以說明人中穴的神秘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