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EYU
在青海塔爾寺,有一座酥油花館,陳列著僧人們巧手創作的多姿多彩的酥油花。它與堆繡、壁畫和磚雕一起,被譽為塔爾寺“四絕”。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黃白色油脂。酥油花,就是用奶油制作的花。
壹
酥油花最早產生于西藏的苯教。公元641年,唐蕃聯姻,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干布時,將佛祖釋迦牟尼的塑像從唐朝的都城帶到了西藏小昭寺。當她思念親人時,就來到佛祖的像前,焚香跪拜,遙寄情思。后來,金城公主進藏后,將佛祖的塑像轉移到金碧輝煌的大昭寺供奉。這一年的正月十五,信徒們向佛祖敬獻供品時,排來排去,六色供品中獨缺鮮花。而青藏高原時值隆冬,委實是無花可采。沒有鮮花是萬萬不能表達全體信徒對佛祖的緬懷和崇敬的,僧人們苦思良策,最后決定,以家家戶戶都有的酥油為原料,制作與鮮花并無二致的奶油花。
但是,首要的問題來了:手為37℃左右的恒溫,用手觸摸酥油膏、拿捏酥油膏,這酥油不就溶化了嗎?鮮花是彩色的,而酥油呈黃白色,這著色的問題又如何解決呢……
這些問題難不倒智慧的藝僧們。青藏高原擁有圣潔之水,這圣水來自高山之巔的積雪。積雪溶化后,流入附近的湖泊和河流。每年的11月和12月,是高原最冷的月份,僧人從湖泊里挑來冰冷刺骨的雪水,注入一只只木桶。藝僧們則在洗凈雙手之后,一人捧一只水桶,將兩手放入冰水之中。
溫熱的雙手剛一接觸零度的寒水,整個人突然間顫抖起來。幾乎是同時,熱血賁張的血管仿佛被注射了強力冷卻劑,冰透肌骨的寒氣沿著手指、向人體的縱深推進。寒氣所過之處,曾經鼓脹的血管瞬間萎縮了下去。但是,對佛祖虔誠的信念統治著整個廟宇和作坊。藝僧們的頭腦更加清醒和冷靜——盡快地將手臂、手掌、手指乃至整個體溫降下來,再降下來,一直降到與冰水同溫——零度!
作坊里,靜寂無聲。為了避免體溫的升高,藝僧之間沒有語言的交流,只有墻角無名的蟲子在高一聲、低一聲地吟唱著。他們手捧芬芳的酥油,在靜得能聽見銀針落地的氛圍中,以赤誠之心和靈巧的手指與酥油對話。黃白色的酥油被小心翼翼地搓揉、拿捏,其形狀象有靈性似的在向花朵、花瓣、花葉、花莖漸漸靠近,靠近,再靠近……
貳
塑造酥油花,需要豐富多彩的顏料。顏料從哪里來呢?
當時,無論是青藏高原,還是沿海內地,還沒有一家顏料工廠。即使有,也不合適。他們認為,唾手可得的大眾化顏料不能體現僧眾們對佛祖的滿腔赤誠,而且,靛藍、墨水之類的顏料質量究竟如何,他們也放心不下。青藏高原的人世世代代與大山為伴,獲得神山的護佑,只有從名山大川中獲取的顏料,才是上等的供品。
于是,廣大的僧眾和附近的山民被發動起來。家境殷實的山民拿出多年的積蓄,從商人那里高價買來珍珠、翡翠;家中拮據而身強力壯的人則上山采挖孔雀石;那些以放牧為生的牧民,則趕著自家的牛羊,到內地交換寶石……這些異彩紛呈的寶石經過工匠的千錘百煉,研磨成了豐富多彩、無比精細的顏料。為了保證酥油花永不褪色,藝僧們又將牛羊的肝和膽汁按比例摻入酥油之中,以達到粘合和著色的雙重功效。至此,制作酥油花的顏料難題已完全求解開。
創作酥油花的工序是復雜、細致的:首先是確定油塑的題材,塑什么花,必須報請寺主審查通過;其次是揉和酥油,將各種顏料與酥油調和成彩色酥油;接下來是塑造基本模型,并按草圖扎制花架,涂塑鮮花的形體,將花朵、花葉、花莖安裝到花架上;最后,用金彩粉對整個酥油花進行勾勒和裝飾……
酥油花終于宣告塑成。
在審查作品的那一天,寺主緩緩揭開保密的布幔:一朵朵牡丹隨風搖曳,一朵朵芍藥競相開放,鮮紅的花瓣圍繞著黃色的花蕊,連綠色葉片的脈落也條條清晰可辨……酥油天然地具有撲鼻的清香,將它塑成油花之后,究竟是花香,還是酥油本身的香味,竟叫人分不清楚了。
完成了艱難的創造,了卻了偉大的心愿,每一個藝僧心中的石頭終于落地,瘦削的臉龐洋溢著興奮和滿足。正月十五酥油花出展那一天,與成千上萬個信徒一道,拜倒在佛祖的像前,拜倒在自己親手制作的酥油花前……
叁
公元15世紀初葉,酥油花越過千山萬水,從西藏傳入塔爾寺。
隨著時光的流逝和創作的一次次重復,塔爾寺的藝僧們對題材上僅能仿制鮮花感到單調和乏味。大千世界,蕓蕓眾生,美麗的食物數不盡,何必放棄對其它題材的探索呢?只要是美好的東西,就可以通過酥油花表現出來,敬獻給佛祖!
思想觀念的解放,催生了一大批油塑藝術精品的問世,并從此確立了塔爾寺的酥油花在全國寺廟的領先地位。他們先從佛教故事和人物傳記入手,邁出了拓寬酥油花題材的第一步:公元7世紀,文成公主進藏完婚;古代尼泊爾一位勤勞善良的母親,帶著四個兒子歷經艱辛修建佛塔……這些民間廣泛流傳的故事都一一搬上了酥油花的創作舞臺。緊隨其后,飛禽走獸、城池建筑、花卉樹木、奇珍異寶等等,也都登上了神圣的藝術殿堂。
題材的豐富和拓展引領著酥油花的塑造技法向更高層次邁進。在這一緊要關口,塔爾寺做出了中國油塑藝術史上最偉大的決定:成立酥油花院,高擎繁榮酥油花創作、振興酥油花藝術的大旗,培養專業人才,對油塑藝術進行專門的研究,使酥油花藝術世世代代薪火相傳。油塑文學編劇、藝術設計和裝潢、雕塑工程等專業設置涵蓋了酥油花的全部工藝流程。
經過一代代藝僧的艱苦探索和積累,如今,酥油花的塑造技法已發生質的飛躍。他們率先從單支、單花、單人的單塑法發展成為立塑和浮塑、單塑和浮塑、花架和盆塑相結合的形式,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最大的酥油花以350多個人物形象演繹著生動曲折的佛教故事,場面宏大,內涵深厚,30多名藝僧耗時60多天、耗油3600公斤才創作完成。1993年酥油花分別到北京、深圳、河南等地巡回展出,引起轟動。”塔爾寺的酥油花因為花樣年年翻新、內容不斷變化、藝術越加精深,已公認超越了它的發源地西藏。這是塔爾寺至高無尚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