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雄
每年年末,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漢檢)都要在古寺清水宮宣布年度漢字,至今已保持了13年。今年2月9日,日本文部省突然破例搜查了“漢檢”,理由是該協會違背財團成立宗旨,賺取大量資金挪用在毫不相干的地方。“漢檢”于1975年創立,當年第一次檢定考試的參加者只有670人,到2007年,報名應試人數已達271萬,猛增4000倍以上。應試者由3歲到90歲,超過了參加英語能力檢定的人數。
日本不少大學和高中將是否擁有“漢檢”資格證書作為入學選拔標準之一。在國家公務員考試中,也會時不時來上一段《列子·湯問》或王安石變法一類的古文題目。
漢字能力檢定共分12級,考試的費用從1500日元起,逐級遞增到最高的一級5000日元。費用不算高,但如果把平均3400日元的考試費用乘以2008年~2009年可能達到的應試人數290萬人,那么就是98.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3億元)。難怪日本文部省認定,作為公益組織,“漢檢”創造的利潤已大大超標。
日語中的全部漢字約有幾萬個之多,常用的有幾千個。日本人常讀錯漢字,是因為日語中每個漢字一般都會有兩種讀法:“音讀”和“訓讀”。“音讀”即模仿這個漢字從中國傳入時的讀音來發音,“音讀”的詞匯多是漢語的固有詞匯。根據漢字傳入的時代和來源地的不同,大致分為“唐音”、“宋音”和“吳音”等幾種。自然,這些漢字的發音和現代漢語有所不同。“訓讀”則是按照日本固有語言來讀這個漢字,“訓讀”的詞匯多表達日本固有事物。
日本人把漢字作為一個艱難又崇高的課題,加之認真謹慎的行事風格,因此不管書法能力如何,寫漢字時都很認真,一筆一劃很規整。有趣的是,日本人在中國人面前寫漢字時,經常會說:“對不起,漢字寫得不好,請諒解!”這并非完全出于日本人習慣性的禮貌,而是發自內心對漢字的敬意。
朱權利摘自《老年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