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丹 叢媛媛
[摘要]所以本文從企業的三個不同的層次著手,分析吉林省人參加工企業現狀及存在問題,找出制約產業發展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加快人參加工產業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人參加工業 龍頭企業 國際競爭力
人參是珍貴的稀缺資源,但是由于對利潤的片面追求,我省在產量上大肆擴張,雖然產量占世界70%,占全國的85%,年產鮮參15000噸(干參4000噸),但總產值不到6億,可想而知,人參從“珍品”變成了“大路貨”。究其根源在于目前我省的人參產業從生產、加工到銷售仍停留在粗放的經營方式上,特別是人參加工企業的無序競爭嚴重制約了整個產業的優化升級。目前吉林省具有一定規模的人參加工企業約有400家,大體上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骨干企業,二是小企業,三是個體加工參戶。三個主體參與市場的程度不同,發揮作用甚微,導致市場活力不足。
一、吉林省人參加工企業現狀及問題分析
1.個體加工參戶無序競爭
在我省人參加工業中,個體參戶約占50%,個體參戶沿襲傳統的“一口大缸,一口大鍋”的加工工藝,憑著多年的經驗進行加工,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可言,加工的主要產品是紅參和生曬參,營銷的主要渠道是到廣州、深圳等城市自行推銷。這些個體加工業戶文化水平低,而且幾千年來形成的小農意思一直禁錮著他們的思想,所以對于他們來說根本不存在什么全局意思,更不用提謀劃整個產業的發展了。為了實現自己的私利,他們不惜“大打出手”,壓等、壓價現象屢見不鮮,最終導致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正是他們這些利己行為,缺乏全局意思的觀念,最終導致了被譽為“東北三寶之首”的人參,從“珍品”變為“大路貨”,同時也抑制了整個產業的發展。
2.小型加工企業在弱勢中徘徊
在人參加工行業中,小型加工企業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市場份額上都占有很大比重,這些企業有固定的銷售渠道,一部分是訂單加工,其余部分主要是避過大企業在南方的主銷區,占據中部和北方的部分市場。但是,作為人參加工業的一個主體,卻是一個弱勢群體。無論是在技術上、設備上還是人才上,都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在國內外的市場上,都處于劣勢地位。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企業主素質有限,缺乏專業的管理技能,由于有固定的銷售渠道,只需安心生產;二是大部分小企業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無力抗擊技術和設備改造所面臨的市場風險,所以,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小富即安”的思想。而且正是由于這種思想的主導,小企業不管是在加工技術改造的投入上,新產品的開發上,還是在市場的開拓上,只滿足于現狀,不思進取,所以小企業只能在弱勢中徘徊。
3.骨干企業輻射帶動能力不強
我省人參加工專營骨干企業(資產總額在5000萬元以上)大約有5-6家,這些企業大多是收購加工型為主,設備較為先進,有固定的生產線,但大多數產品還是保持在物理性狀。人參加工骨干企業,作為人參加工業的重要主體,不僅輻射帶動能力不強,而且加工技術水平、營銷方式等都相對落后。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要原因是缺乏高素質的企業家,目前我省的人參骨干企業的企業家,缺乏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特別是國際貿易方面的知識,導致企業自主出口能力不強,大部分產品都是間接出口,廣大的利潤空間被國內外的中間商所占據。其次,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一是大部分企業沒有自己的研發部門,又缺乏資金購買已有的科研成果。二是目前我省人參制品基礎研究多,應用研究少,高精尖產品少之又少,而且科研機構的研發由于缺乏對市場的了解,開發的產品并不完全不符合消費者需求。再次,企業只注重生產上的發展,缺少文化積淀和宣傳。部分企業家認為這種宣傳應是政府行為,單個企業的宣傳需要付出大量經費,自己受益的同時,也給競爭對手提供了方便,所以大部分的企業家選擇放棄。
4.人參自主出口能力弱
我省人參總量占全國的70%,年產鮮參1.5萬噸,折合干參約4000噸,出口量占我省人參總產量的約50%,占全國出口總量的80%以上,但實際從我省直接出口的卻很少,例如2003年我省直接出口171.9噸,占全國總出口量的8.5%。在出口省市中排名第5位,2005年,出口也只有474噸,雖然有所回升,但也只占出口總量的18%,排名第2位上述數據表明,我省的自主出口能力不強。關鍵在于企業的市場活力不夠,自主出口能力不強。個體參戶為謀私利,低價自行出口,降低了人參價值;小型企業由于有固定的定單和銷售渠道,不思出口;中型骨干企業為規避風險減少出口。
二、推動吉林省人參加工企業發展的對策
1.完善產業政策體系,為人參加工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人參加工業的穩定發展,除了穩定的傳統消費市場這個重要因素外,還需要政府對產業的重視和推動,創造開放的寬松環境,促進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所以應抓住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重點項目軟貸款和吉林省人參產業振興的有利契機,向上爭取資金,通過采取借貸、入股、置換等多種形式,積聚社會資金,對人參加工企業進行扶持。同時在稅收、土地使用、資金和技術支持等方面也應給予政策傾斜,從而推動人參加工產業的整體發展。
2.加強人參加工行業標準化建設,構建統一的營銷平臺
目前我省的人參加工業總體呈現散、亂、差的特點,導致了競爭力不強,效益不高,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加強人參加工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實行市場準入制度,規定全省人參加工企業在規定期限內通過GMP改造認證或按照“GB19506-2004原產地域產品-吉林長白山人參”國家強制性進行改造。對不能達到上述標準的企業和加工業戶要逐步淘汰,最終使其退出市場。對人參原料、飲片等強制實行文號管理制度,杜絕質量低劣的人參產品流入市場。并統一使用“吉林長白山人參”統一標識,實現加工工藝、規格、品牌、包裝的統一,同時構建統一的營銷平臺,建立專營機制;實施品牌戰略、區別式宣傳戰略、市場多元化戰略、把吉林人參產業真正融入到整體市場經濟體系中,以嶄新的姿態搶占國內外市場。
3.培育龍頭企業,組建參業集團
人參產業要想做的更大更強,就必須走產業化經營的道路,而產業化建設的關鍵是強勢龍頭企業的建設,強勢龍頭企業的建設又需要政府、科技和市場三方面的力量。所以全省應重點培育3-4家活力強、潛力大、成長性好的企業,加大政策和自己扶持,促進其與大專院校的聯合,進行制度和組織創新,實行產業化經營。并隨著產業鏈條的延伸(既原料加工—>二次加工—>精深加工品),組建企業集團,建立不同的生產體系,避免重復建設,帶動優勢企業群體和整個產業的發展。而且每一集團應立足本級加工,在本領域爭取達到世界上先進水平。
4.確立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開發深層次產品。
選拔一批經濟實力強,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科技示范企業,重點給予政策和技術支持,加強自主研發能力,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對于缺乏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加大對其資金和政策上的致辭,鼓勵其與科研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協作關系,采取委托研發、聯合研發、科技成果轉讓等多種形式,集中力量創新加工工藝,提高產品科技含量。盡快解決人參食品使用的法律障礙,同時根據市場需要,拓寬人參制品開發領域,重點開發幾個拳頭產品,爭取開發一個打響一個,在提高健康的同時,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張中朋.人參出口現狀分析—人參十年出口回顧[J].中國現代中藥,2006,8(7):43-44.
[2]李向高.人參產業的創新戰略[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2,(5).
[3]王秀全,張崇喜.振興吉林人參產業的若干思考[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3,25(2):235-238.
[4]李剛,蔡天智.淺談人參出口問題[J].中藥研究與信息,2003,5(8):59-61.
[5]王金麗,李鐵軍.抓住發展機遇,振興吉林人參[J].吉林農業,2003,(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