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來運
[摘要]在中國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之后,值得人們關注的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鄉之間流動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內因和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定居的思路,在建立全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時,修改《農村土地承包法》中關于“農民與土地的關系”,以促進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關鍵詞]剩余勞動力 經濟發展 勞動力流動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達30.067萬億元,是1978年3645.2億元的82.5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也由1997年的6420元增加到18934元。然而第一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8.4%減少到11.3%,顯然第一產業的發展遠落后于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幅。
另據統計,2007年末中國城鎮總人口達到5.94億,較1997年城鎮總人口3.95億提高了50.5%,城市規模的高速擴張征用了更多土地,僅2007年全國城市建設征用土地面積就達到1216平方公里,占全國城市建成城區面積的3.43%,這說明中國城市化處于高速發展階段。
由此可見,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是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因素,然而在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過程中存在許多障礙和問題。
一、對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的分析
1.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的因素
首先,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是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的內部因素。真正引導勞動力流動的動因是經濟收入上、利益上、物質條件上的差別,這種差別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的內因。
流動的結果是可以縮小城鄉之間收入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國農業水平發展到較高階段,農業比較收益不斷下滑的情況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必然在城鄉之間進行大規模的流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勞動力市場的平衡,也才能實現勞動力結構的優化配置。
其次,經濟發展是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的外部因素
我國城市化步伐加快,良好的經濟環境以及對經濟前境的信心,這種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大量流動,每年數以億計的民工潮春運期間浩浩蕩蕩的情景就足以說明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流動規模之大,史無前例,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資源,所有這些也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現階段發展的必然結果。
2.阻礙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因素
一是相對滯后的土地法規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
《農村土地承包法》是中國農村土地的基本制度。土地既然是農民自己的生產資料,生存所系,顯然在當前發展階段上,土地作為農民生存保障資料的功能將在很長時期內不會改變。而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必須要有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成為“城里人”,因此,解決農民對土地的過度依存問題是修改《農村土地承包法》的重要依據。
二是“全民社會保障體系”滯后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城市發展水平滯后,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
由于我國廣大的農村截止目前,社會保障體系還很薄弱,依然采取傳統的方式——在家養兒防老,這種保障功能還十分有限,許多地方雖然也建立了“敬老院”但也是形同虛設,基本沒有什么“保障”作用,而土地作為農村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載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業種植收入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和生活保障。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
三是糧食直補政策也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近些年來我國農業連年豐收,為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然而,獲得這樣的成就是在國家免去農業稅、種糧直補等利農惠農政策支持下,拿出大量資金補貼給農民而實現的,而農民在這些惠農政策的刺激下種田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民一時不愿放棄種的責任田,而移居城市。這種“直補”的作用只能是暫時的,不僅不能真正推動農業的發展相反由于農民的小農意識,不愿放棄眼前利益而放棄土地的種植,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的土地的適當集中的規模經營,同時也影響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
二、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政策措施
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需要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并采用市場化手段,才能減少新問題的出現。同時,也是我國應對全球化的金融危機,拉動內需不容忽視的重要途經之一。
1.修改土地法規中不適于當前形勢的條款
為了更好的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積極推進城市化過程,結合我國戶籍制度的改革,對《農村土地承包法》中關于“農民與土地的關系”部分進行適當的修改和補充,為農民脫離土地,移居城市提供法律依據,使農民和其它中國公民一樣都能平等地與土地和城市建立自由選擇關系。
2.建立全民最低社會保障制度
根據我國國情,必須建立城鄉統一的“全民最低社會保障制度”。只有將該制度作為國家的一項“根本制度”才能較好地解決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痼疾,從而將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生存流動”轉變為公民處于“自我發展的流動”而移居城市。這里需要明確的是建立全民“最低”社會保障制度,而非建立全民“基本”社會保障制度。這種“最低”和“基本”的差異是基于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屬于“發展中國家”行列的歷史時期而定的。2007年底,我國城鎮戶口的人口比重在在總人口中只占44.9%,農村人口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3.建立新人口遷移制度
在戶籍制度改革前,“農轉非”需要具備一定資格,或者交納一定數量的“費用”,并無條件放棄集體土地“使用權”,才能允許進入城市社會圈,享受農村社會所不具備的城市社會特有的繁華、富有、機遇,以及其它福利和優惠政策。在進入城市途徑已趨于市場化的今天,任何人只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都有可能進入城市社會,基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基本確定和逐步完善,基于城市市民所具有特權的“市場化”,必然要求農村社會的所有資源(包括土地資源),實行市場化。因此,促進農民轉讓自己的“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規也必須盡快出臺,也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