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生產的家用電器、玩具、服裝等產品逐步走出國門,遍布世界各地,產量居世界前列。這一現象被稱為“中國制造”現象。它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但是,中國目前還不是制造強國。因為,要成為世界制造強國,就要擁有原創性核心技術。
有資料顯示,在中國生產的外資產品,外方拿走了利潤的92%,只留下利潤的8%給中國企業和員工。中國付出勞動力和環境的代價,得到的利潤卻極少。比如,中國生產的米老鼠玩具和服裝,都要按照美國設計人員的要求來做,貼上他們的商標,中國企業只得到很少的加工費。
又如,中國的合資汽車,的確是在中國制造的,但是外國人從來沒有把技術給中國人,就連更換一顆螺絲釘也要交給外國人處理,技術全部控制在外國人手里。據說,中國合資汽車企業中,外國人用30%的資本,擁有了50%的股份,占有了70%的利潤。
要實現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夢想,就要激發全民族的創新能力,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培育更多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目前,按照國際上對49個主要國家的綜合評價,我國的創新能力還處于中下水平。
我國在2006年制訂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建設成創新型國家,進入世界上創新國家的前20位。
中國人是具有創新能力的。改革開放30年來,科技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在農業、航天、計算機等多個領域,中國的科技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
王選院士研制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開創了漢字印刷的新時代,我國印刷出版業從此“告別鉛與火,邁入光與電”。1992年,王選又成功研制了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統。他先后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金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被譽為“當代畢舁”。
袁隆平院士研制成功的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在改革開放時期得到新的發展,1995年研制成功兩系雜交水稻,2000年實現了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袁隆平先后獲得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十多項國際大獎,1991年他被聘為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
黃伯云院士領頭的課題組經過100多次攻關,于2003年攻克了飛機剎車材料技術,在國內首創了具有顯著特色和自主制備技術知識產權的高性能炭/炭剎車材料制備技術,共形成1l項國家專利,研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6大類30多臺成套關鍵工藝設備。
“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需要更多的中國人發揮聰明才智,創造更多的科技專利、核心技術和民族品牌。
小學生導刊(高年級) 2009年10期